56个民族的节日及风俗,56个民族的主要节日都干什么
本文目录
1.56个民族的主要节日都干什么 2.中国有56个民族用英语怎么说 3.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装 4.中国56个民族都有哪些风俗
56个民族的主要节日都干什么
展开3全部
1、汉族
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或六日;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冬至节:公历十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
2、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3、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4、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密枝节
跳芦笙舞、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三月会
5、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6、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藏历新年: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热闹的民族节日,时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一般持续15天。新年这天,天刚亮,穿着节日服装的青年男女都要互相拜年,见面要恭祝吉祥如意。盛装的藏族人会到附近的寺庙朝佛,或成群结队地上街唱歌跳舞,但不能到亲友家去做客。
7、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8、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9、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10、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
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11、回族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12、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13、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14、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15、普米族
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
16、阿昌族
会街:九月十五日,习俗: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17、基诺族
祭大:三月,习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18、水族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习俗:铜鼓舞、对歌寻偶
19、独龙族
卡雀哇:腊月,习俗:剽牛、祭天、跳锅庄、互邀作客
20、怒族
鲜花节:三月十五日,习俗: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腊月二十九日,习俗: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
21、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
22、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
23、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24、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25、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26、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等。
27、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28、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29、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30、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31、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32、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33、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34、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35、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36、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
37、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38、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
39、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春节。
40、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41、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42、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43、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
44、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45、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46、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47、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德林昂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48、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
49、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50、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
51、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52、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
53、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
54、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55、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56、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中国有56个民族用英语怎么说
展开3全部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我们都有一个家,叫中国,有很多兄弟姐妹和美丽的风景……”这是一首大中华的歌。是的,虽然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中国”,但中国有56个民族,分布在中国的每个角落,自然形成不同的民族习俗。那么,中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
蒙古民族。蒙古族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旧农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月。蒙古节又称“白节”或“白月”,与牛奶的白度密切相关。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奈节等。
朝鲜族。其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的一岁生日、家辉节(60岁生日)和回族婚姻节(60周年结婚纪念日)。孩子们、亲戚朋友和邻居都在第一个结婚日和第二个结婚日祝福和庆祝老人的生日。
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宋节(龙祭节)、元旦(叫“男人节”,也叫“喊魂节”)、龙端节(壮语,意为赶上天籁)、春节、陀螺节、花节、辣椒节、麻瓜节(青蛙节)。此外,壮族每年还有很多固定的宗教节日。比如,部分壮族正月(也在5月)2月(也在6月6日或10月)开设的“老年会馆”盛行了几年。每年二月,“龙节”是所有分支机构共同的节日。在“端午节”里,村里两个或几个家庭轮流承担鸡、猪等的祭祀。日历所需的;祭祀当天,村外来的人或骑马戴帽的人不准经过村心。人们习惯上认为每年的“龙年”杀猪可以使人畜安全,五谷丰登。三月祭祀雷神,插秧后祭祀“天工”。七月“接祖”。八月,村庄向土地献祭。十二月“送祖”。
纳西族人的节日与汉族相似,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然而,春节的活动不同于汉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西南很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
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农历二月初八的三个节日。三大节日是我们民族最大的保护者“三神”的盛大节日,也是法定的纳西族的民族节日。这个节日起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花颂”,即“祭三花”。还有其他骡马俱乐部、农具俱乐部、龙王俱乐部和山地俱乐部。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装
展开3全部
1、蒙古族
蒙古族新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成吉思汗纪念节,农历三月十七日。那达慕大会,农历七~八月。敖包节,农历七月十三日。
2、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傣族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泼水节,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花街节,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
4、东乡族
东乡族每个月都有节日,每过了年逐月轮换,一年12个月,每个月36年后循环往复一次。这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东乡族有四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阿守拉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5、布朗族
布朗族的节日与农业生产和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双版纳、澜沧、双江等地区的布朗族受傣族的影响,信仰小乘佛教,宗教节日尤其繁多。
如“考瓦沙”(关门节)、“奥瓦沙”(开门节)、桑堪比迈(新年)、尝新节和以“赕”为中心的各种节日活动。
施甸布朗族与汉、彝两个民族杂居,节庆多受汉、彝民族的影响,节日绝大多数与汉族相同,只有少数节庆还保留本民族固有的特点,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
6、怒族
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
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柔若人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七月十四、新米节、祭山林节等。
7、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
8、回族
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9、满族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满族先民形成了富于自己民族特点的岁时文化,如远在渤海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春节、端午节等节庆习俗。这些习俗与其受到汉文化影响有关,但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女真人在端午节有采艾蒿、吃艾糕、系长命锁、射柳祭天等习俗。
清入关后,满族的岁时文化与汉族文化结合,互相吸收,渐趋一致,其间仍然显示出满族岁时文化的某些特色。如满族春节吃饺子、吃萨其玛,满族的端午节不是祭祀屈原而是为了健身祛病等等。
10、黎族
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爱情节(每年农历三月三日)。
11、纳西族
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还有棒棒会、三朵节、火把节、七月骡马会、“烧包”节。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12、撒拉族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撒拉族人的三大节日。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有:转“拜拉特夜”节、“法蒂玛”节、“盖德尔”节。转“拜拉特夜”节在斋月前第15天夜举行,各家各户邀请阿訇到家诵经。
“法蒂玛”节,在斋月的第12天纪念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一般只有成年妇女参加,每7人凑在一起主持一年一度的“法蒂玛”节。
“盖德尔”节在斋月的第27日举行,也称“小开斋节”,以一个“孔木散”为单位制作麦仁饭、油香、包子等,请阿訇、满拉到家中念经,准备开斋 。
13、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14、独龙族
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就是过年,独龙语叫“卡雀哇”。一般在农历的冬腊月,即每年的12月到翌年1月间举行,没有固定的日期,具体日子由各村寨自己选定。
节日的长短视食物的多少而定,或两三天,或四五天。节日里,人们祭祀天鬼山神、抛碗卜卦、共吃年饭、唱歌跳舞以至通宵达旦,而最热闹、最隆重的就是剽牛祭天。
15、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
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16、侗族
侗族一年中的各种节会活动不下百处(次),仅黔东南侗族地区一年之中就有各种节会活动84次。有全民族普遍过的节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节日。
春节、活路节、尝新节、三月三、林王节、牛神节、芦笙节、花炮节、大雾梁歌节、四十八寨歌节、斗牛节等节会最为隆重。节日的内容广泛,涉及时令、生产、祭祖、信仰、姓氏、英雄、爱情、娱乐、体育等。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汉族传统节日 。
17、傈僳族
傈僳族群众称一年一度的年节为“阔时”。还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18、毛南族
毛南族和邻近的壮、汉族有共同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还有自己独特的庙节——分龙节。即使和壮、汉族过共同的节日,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19、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的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和复活节。
圣诞节在公历1月7日,届时,家家都装饰圣诞树,享用丰美的食品,由扮演的圣诞老人分发礼物,唱歌跳舞,欢度圣诞夜。复活节在每年4月间,节前49天为斋戒期,过节第一天即复活节。
俄罗斯族的复活节为节中之节。此外,还有“报喜节”(节期在每年3月上旬)、“成年节”(节期在每年6-7月间)等,也过元旦、春节、国庆等全国性的节日 。
20、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21、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节日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伊斯兰教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
22、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着节等。
23、佤族
新火节是佤族的年节,充满了“辞旧迎新”的色彩。还有播种节、新米节。
此外,耿马四排山的佤族有青苗节,沧源班洪、班老的佤族有贡象节等。随着民族文化的交往,佤族也有端午、中秋、春节等汉族传统节日。
2003年,西盟佤族自治县新创了木鼓节。2004年,沧源佤族自治县新创了司岗里狂欢节 。
24、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25、仡佬族
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祭山节”、“端午节”、“吃新节”、“中秋节”、“重阳节”、“牛王节”、“敬雀节”、“捉虫节”等,其中最隆重的莫过于过春节。
26、鄂温克族
每年5月22日的“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民间传统节日,流传在内蒙古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当中。这天,人们要举行赛马、套马比赛,还要给当年产的羊羔剪耳朵,作为记号。
按照传统习惯,老人要送给后辈人母羊羔,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如云、生活幸福,还要设宴款待亲朋 好友,宣布他们当年幼畜的数字 。
“奥米那楞”会,是牧区盛大的宗教活动和娱乐节日,一般都在8月举行。此外,“敖包”会也是牧区比较大的宗教节日。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27、苗族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
农事活动节庆、质交流节庆、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祭祀性节庆、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28、白族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绕三灵、石宝山歌会、本主节、蝴蝶会、茈碧湖歌会、海西海歌会、朝鸡节、耍海会、葛根会。
29、畲族
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30、土族
土族的节日主要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和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和二十九松番寺和吐浑村的“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
届时,除举行赛马、摔跤、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举行物资交流会。
31、锡伯族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
民族化节日有“四一八”西迁节和正月十六“抹黑节”。
32、德昂族
德昂族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
33、彝族
节庆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表现。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
主要的节庆有:彝族年、火把节、祭山节、祭龙节、插花节、跳弓节、护林节。
34、土家族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35、达斡尔族
阿涅节,是达斡尔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从进入腊月开始,人们便开始阿涅节而忙碌,准备过年用的各种食品。
库木勒节,库木勒即柳蒿芽,野菜可食用。每年五月,成群结队的达斡尔族男女老少,深怀感恩之心,兴高采烈地去采集柳蒿芽并欢歌劲舞。举行传统的体育竞赛,其乐融融。
抹黑节(阔德格·乌都日),正月十六为抹黑日,是达斡尔族传统节日之一,达斡尔族的“阔德格·乌都日”来源于达斡尔族春节,达斡尔族视同除夕至正月十五都是春节。
36、阿昌族
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从阿昌族的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户撒阿昌族的节日比较多,有赶摆、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
其中,“做摆”活动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与傣族民间交往的重要方式。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
37、保安族
尔德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既是宗教节日,也是保安族的民族节日。尔德节又称开斋节、肉孜节。
38、珞巴族
珞巴族没有明确的年月节令和周密的历法,确定日期多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依据,并参照物候知识季节转变确定月份和节日。有些地方的节日是由巫师来安排的。
“旭独龙”:这是许多地区的珞巴族纪念和标志节令的一个节日。它的主要内容是祝祷丰收。月亮圆缺变化十二次代表一年,一般珞巴族在过完旭独龙节以后,农时便到了。
“尼乌节”:“尼乌”意为“开始播种”,可译作“播种节”。具体日期各户自定。
尼波布节:“尼波布”意为“盖田间小房子”。这是崩尼部落为夏收作物准备的节日。
安地若木节:“安地若木”意为“庆祝割完早稻”。
笼德节:为祈求幸福、富裕、在氏族范围内举行的庆祝活动。三年左右举行一次,具体日期由纽布杀鸡看肝卜卦确定。
“洞更谷乳木”:这是一个隆重的年节,时间在藏历的十二月十五日。经过一年辛勤劳动之后,有庆祝丰收的意思。
39、壮族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40、哈尼族
六月年(苦扎扎)、耶苦扎、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扎勒特、十月年、嘎汤帕节、新米节、母亲节、老人节。
41、拉祜族
拉祜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中秋节,其中春节最隆重。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
有的地方的拉祜族,碰上闰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则只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42、仫佬族
仫佬族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这是因为仫佬族除了拥有春节、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阳、灶王节等当地壮族、汉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不少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在仫佬族,即便与各民族共享的节日,也别具民族风味。
43、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绕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
44、基诺族
基诺族的传统节日以“特懋克”(一作“特毛切”) 最隆重、最盛大。 “特懋克” 即过年。基诺族的传统节日还有“好希早”,即新米节,亦称“新米”。
45、布依族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46、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的节日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主要节日除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外,还有“那吾肉孜”节。
“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虽然源于宗教,但已变成哈萨克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为国家法定的民族节日。
47、水族
水族的岁时节日有20多个,如端节(借端、吃端)、卯节(借卯)、额节(借额)、苏宁喜(借宁喜)、敬霞节(敬霞、拜霞)、春节(借荐)、清明节(挂青、挂社)、端午节(借王)、铜鼓节、洗澡节(六月六)、黄饭节、花椒节。
二月二祭白龙、三月祭龙节、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七月半、七月接送老祖、中秋节、重阳节、十月舂牛粑、拜庙(拜菩萨、拜哥善、拜善)、宇魉(韵娘)、吃新节(借咬里、借熬利)等等。
48、羌族
羌族重视春节。春节又称“过大年”,是羌族人家团年的重要日子。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家家户户就要扫尘、敬灶,备好丰盛的年货。除夕之夜,要烧猪头肉敬献祖先和神灵。全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年饭,再围坐在火塘四周守岁。
一般初一不劳动,不走人户。初二以后开始亲戚朋友之间的走访。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举办各种娱乐活动。
此外,羌族还要过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但最有特色的,当数羌历年、祭山会和领歌节。
49、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以古尔邦节、肉孜节和圣纪节为三大主要节日。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肖公巴哈尔节(迎春节)、皮里克节(灯节)、祖吾尔节(引水节)、铁合木祖瓦斯提节(播种节)等。
50、京族
京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哈节”、“春节”、“中元”、“食新米节”等。“哈节”是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举办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
“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
51、高山族
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播种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丰年祭(邹人、鲁凯人、达悟人等,八月十五日)。
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猎祭(卑南人,十一月)、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达悟人的飞鱼祭,等等。
52、汉族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
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53、赫哲族
春节是赫哲人最重要的节日。一些人家做 “吐伙宴”面饼、稠李子饼和稠粥分送与邻居们。在除夕夜,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为亡者“烧黄钱纸和包袱”。屋内西墙供奉祖宗三代之位,锅灶上方供奉灶神,后来房子西南外墙供天地神。
受满、汉民族的影响,赫哲人也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二月二”节、清明节、“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等。赫哲族聚居区的赫哲族还过“乌日贡”节,以文体活动的形式庆祝丰收,日期为农历五月十五日。
54、门巴族
墨脱门巴族以十二月为岁首。从藏历11月开始,人们就做过年的准备。大年初一早上鸡鸣第一遍时,全家人就起床,穿新衣,互致问候祝福,每人喝一碗用酥油、奶酪、“邦羌”和鸡蛋煮制的饮料。
从初二开始,门巴族以村寨为单位,全村人集中一起,轮流去各家聚餐。这期间,人们除载歌载舞欢度佳节,举行射箭、抱石、跳高、拔河等体育竞技和游戏活动。
55、裕固族
春节是裕固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节前要包饺子(用作冻饺)、炸油馃子、馓子等,并有祭祖的习俗。节日期间放鞭炮,点酥油灯,互送哈达、礼品以示祝福。
56、景颇族
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傣族
中国56个民族都有哪些风俗
展开3全部
1、蒙古族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已狼为图腾,天葬。
2、回族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3、苗族
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5、傈僳族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6、藏族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分别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9、高山族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主要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
14、鄂温克族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16、赫哲族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
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
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
31、景颇族
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
32、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3、拉祜族
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
34、黎族
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5、珞巴族
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6、满族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37、毛南族
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38、仫佬族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39、普米族
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0、羌族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扩展资料:
各民族地理资源
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据《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载,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草原面积占全国的75%,中国著名的5大天然牧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森林面积占全国的43.9%;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55.9%;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65.9%。此外,还有大量的矿藏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56个民族
以上就是关于56个民族的节日及风俗,56个民族的主要节日都干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各民族的节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