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来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有哪些习俗?你们那里怎么过?
七月十五中元节,有哪些习俗你们那里怎么过
中元节,俗称鬼节,又名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七月半,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
道教称为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道教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的生日定在农历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天官的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的生日定在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地官的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赎罪;水官生日定在农历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水官的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为地官赦罪之时,地官主管地狱,所以其赦免的重点自然是各种鬼魂了。
七月十五这一天,地官会打开地府之门,释放出所有的鬼魂,类似于监狱中的放风,一年只有一次。有主的鬼魂要就回家,无主的鬼魂则在阳间游荡,所以中元节就有了祭祀鬼魂、点河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的额习俗。而道士也会在这一天诵经做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及有个弟子叫目连,目连之母爱财小气,还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在佛祖的指引下,七月十五这天,准备了百味五果,装入盆中,称为“盂兰盆”,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以此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
盂兰盆节的习俗,首先要举行盂兰盆会,关于盂兰盆会,《水浒传》中有生动的描写:“(地藏寺)钟声杳霭,幡影招摇。炉中焚百和名香,盘内贮诸般素食。僧持金杵,诵真言荐拔幽魂;人列银钱,挂孝服超升滞魄。合堂功德,画阴司八难三涂;绕寺庄严,列地狱四生六道。杨柳枝头分净水,莲花池内放明灯。”可见,盂兰盆会的活动有以盆施鬼;施主准备冥币、冥衣,僧人念真言,做功德;放河灯。
除此之外,盂兰盆节还有吃素、放生等习俗。
现在我们那里,中元节习俗最为突出的就是烧纸钱,认为这样可以给老祖先送钱花。
历史上七月十五鬼节,需要注意什么为什么又叫中元节
七月半也叫鬼节,那天要摊茄饼吃。为的是祭奠已故的亲人,烧纸祭拜。把茄子摊成饼祭奠,主要是鬼出门抢钱,抢吃的。我们活着的人要注意,阳头要高点,不要遇到这些鬼吧!这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至于真的有鬼,无鬼。谁都无法回答!
农历七月十五为什么称为鬼节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的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即民间俗称的鬼节。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为死去的人烧纸钱和祭祀。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活着的人从来都没有真正地与死去的人隔绝开来。鬼、灵魂、精魄皆存在于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其神秘的力量。而人们也通过心灵感知、祭祀礼仪、道德实践等方式来表达对鬼神的尊重以及祈求鬼神的庇佑。
古谓七月“孟秋”,《礼记•月令》提到:“是月也,农乃登榖,天子尝新,先荐寝庙。”七月作物刚刚成熟,天子就把新收的粮食贡献到宗庙,表白自己的勤劳无逸,感谢他的保佑,告慰祖先的灵魂。可见,七月祭祀祖宗亡灵,期盼丰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中国“鬼节”的渊源。
鬼节中元节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关于鬼节的来历有好多种说法,这里例举几种参考一下。
来历一:秦始皇修长城
1、据说修长城的时候,秦始皇总嫌修得慢,催命似的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命令,把民工们给逼得没黑带白日地干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不论啥天气,不管啥季节,都不许停工。累死病死的人海了!弄得家里没人管,地也没人种,一片一片的良田变成了荒野。真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啊!
2、尽管这样,秦始皇还是嫌慢。他怀疑监工的人不忠,就派自己的亲支近脉带着圣旨到工地去传旨监工。长城可长了,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中间分了好些段。秦始皇把家族人往各工段分完之后,还剩山海关一段没人可派了,就把他自己的三闺女派去了
3、这个三闺女长一脸大麻子,特别的丑,人们在背后都管他叫“麻皇姑。别看麻皇姑长得寒碜,心眼儿可特别好,有一付同情穷苦百姓的好心肠,对她爸爸大兴土木修筑长城,打心眼儿里反对,可又敢怒不敢言,只好在心里头憋着。
4、这个麻皇姑接旨之后,在许多宫女、随员的护送下来到长城东段的山海关工地,立即宣读了圣旨,又张贴出告示。告示上的“许可日干夜休要管春种秋收”这句话,可救了命啦!民工们跳着脚地欢呼:“皇上开恩了!皇上开恩了!”从这天起,民工们白天干,祓间休,累可歇,病可医春秋可以回家种地。原来那些监.工的再也不敢按老例去对待民工了。
5、过了两年,秦始皇从各工段的奏本里发现顶数山海关一段的进度慢。怎么回事呢?莫非是闺女软,女流之辈压不住阵?
于是,秦始皇亲自出马,来到长城最东段工地察看。查来查去,查到了毛病,原来是麻皇姑给篡改了圣旨,把“不许日干夜休,不管春种秋收”改成”许可日干夜休,要管春种秋收”。这一下子可把秦始皇给气得直翻白眼。叫来闺女一问,麻皇姑承认了,还把秦始皇的残暴无道兜了个底朝天。秦始皇眼珠一瞪,上气不接下气地对随从说:“杀!杀!把她给我杀了!”
6、麻皇姑被杀的原因传到百姓的耳朵里,大伙才闹明白这两年能缓缓气活过来,不是皇上开的恩,原来是麻皇姑用脑袋给换来的。百姓的心里产生了对麻皇姑的无限崇敬和怀念,就把她七月十一来到工地的日子,七月十五被杀的日子牢记在心里。
每年到这两天,百姓们就成帮搭伙地到麻皇姑的坟前去祭奠,离坟地远的就在本地立上麻皇姑灵牌来祭奠。一来二去的,这两个日子就成了麻姑节了。后来,长城东段这一带的人们借这节日也来祭奠本家死的人,就成了鬼节。
来历二: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孟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干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莱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关于这类节日的传说还有两个:
七月节即中元节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也称“寒衣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夭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圯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只知道这么多,参考一下吧。
而且中国有四大鬼节:清明节 ( 公历四月五日)
中元节 ( 农历七月十五)
上巳节 ( 农历三月初三)
寒衣节 ( 农历十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