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天下1669价格(情满天下什么意思)
情满天下1669价格一路飙升,最高达到了1680元/吨,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钢厂利润的下降,加上环保限产的影响,市场供应紧张,导致铁矿矿石价格开始回落。截止目前,国内铁矿石主流价格在每吨60-70美元左右,相比年初跌幅超过50%。不过,由于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钢厂成本压压力增大,近期钢厂采购积极性有所提升。另外,受疫情影响,海外矿山复工缓慢,港口库存持续上升,铁矿石供应紧张局面短期难以缓解。
一、130609是河北省哪里的身份证?
保定徐水区
保定,古称上谷、保州、保府,因城池似靴,又名靴城,位于河北省中心地带、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
保定与北京相伴而生,保定之名取自“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历来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清代,保定为直隶省省会,是直隶总督驻地,自1669年至1968年三百年间,为河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及中国区域性政治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也两度为河北省省会。保定是传说中尧帝的故乡,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保定地区为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诞生了荆轲、刘备、赵匡胤、祖冲之、郦道元等一批历史名人,市内文物古迹众多,如古莲花池、大慈阁、直隶总督署、清西陵等。
二、冠道avancier后排空间大如床,2.0T配9AT,售价22万起,你还买汉兰达吗?
优质答案1:
会。但是只推荐1.5
这个车分2.0和1.5,绝对动力上是2.0好。
但是从匹配上看1.5+CVT是优于2.0+9AT的,2.0的主要问题在于变速箱的匹配以及悬架设定(其实从硬件上也与1.5的不同)
说回1.5本身,优点有:1,绝对越级的后排空间。2,纯平的后排地板(不要小看这一点,实用性极佳)3,整车隔音,用的是双层夹心玻璃(相邻车道工程车关上窗基本听不见噪音)4,燃油经济型,我测试过畅通高架或者快速路能跑到5.5升左右,考虑到车本身的自重,这个水平是优秀的)
外观无法评价(审美主观)
保值率没有具体的数据做支撑无法评价
整体质量没有具体的数据做支撑无法评价,但是作为车主的实际体验如下:两年用车下来没有任何小毛病,期间一次刹车泵召回,没有遇到机油门(杭州)。
当时选车是在汉兰达和冠道里选的,2.0的汉兰达动力性与1.5的冠道相同。汉兰达的优势是在于有第三排,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个第三排带来的劣势是远大于优势的,这点其实可以好好说说,但是在这个问题下属于跑题就不展开了。而其他方面冠道的内饰,隔音,驾驶性都在汉兰达之上,更不要说当时汉兰达均价10000的加价了……
比较遗憾的是2020改款后性价比最高的最低配基本没了,但即使如此,相同价位的车型有哪个是综合能力能够超越冠道的呢?
优质答案2:
被邀请回答:
THE 丰田汉兰达
三、历史上有没有被臣子把控的傀儡皇帝或傀儡政权翻身做主人的例子?
优质答案1:
被权臣把控的皇帝实在太多了,数不胜数,然而扳倒权臣翻身做主的也有,但只是凤毛麟角。先来说说历史上记载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权臣把控皇帝,而皇帝始终没有翻身做主的例子再看扳倒权臣翻身做主有多难。有的皇帝甚至不惜跟权臣血拼,最后就算杀了权臣,但自己依旧没能掌控全局身死国灭的也有。
优质答案2:
汉献帝曾经对曹操说:“您老如果真想辅佐我就请对我厚道一点,否则你干脆废了我算了。”曹操心里暗笑:辅佐还是要辅佐的,厚道嘛,那东西太金贵,怕你消费不起。
优质答案3:
一说起“皇帝”这个词,总给人一种高高在上权力通天的感觉,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正统王朝中一共产生了400多位皇帝,但其实这些皇帝执政大部分时间中能自己做主正常行使皇帝权力的人大概也就有一半左右,另一半几乎都可以称为傀儡皇帝。
比如吕后执政的时候,她的儿子汉惠帝等人就属于傀儡皇帝,武则天执政的时候,她的两个儿子也是傀儡皇帝,慈禧太后执政的时候,同治和光绪皇帝大部分时间中也是傀儡皇帝,不过最有名的傀儡皇帝还得说是汉献帝了,他的一生几乎被董卓、曹操和曹丕三人完全掌控,最后还不得不禅位给曹丕,用他的一生上演了汉王朝的悲剧结局。
那么历史上的傀儡皇帝有斗败、推翻或者干掉掌控者翻身做主人的吗?当然也有,而且为数不少,比如著名的康熙擒鳌拜,崇祯除掉魏忠贤,再如汉宣帝,其以过人的聪明才智斗败了霍氏家族,牢牢掌控了皇权,还有汉和帝刘肇,他是推翻了窦氏家族,之后自己当家做了主人,即便到了汉朝末年,比较无能的汉桓帝刘志也做过这样的事情,这里以此为例,重点讲解一下。
汉桓帝刘志推翻的是以梁冀为首的梁氏家族,梁冀是汉顺帝朝大将军梁商的儿子,他的妹妹梁氏(顺烈皇后)为汉顺帝的皇后,所以他以外戚的身份做了大官,此人长相凶狠,整天游手好闲,性格残暴凶妄,年轻时就做了许多违法的事,但是由于后台硬,他的官却越做越大,汉顺帝死后,继位的汉冲帝只两岁,还在襁褓之中,梁太后掌控朝政,已经在朝廷中很有实权的梁冀更加奢侈残暴,汉冲帝莫名暴死,梁冀就拥立了汉质帝。质帝年幼时就很聪慧,但由于是小孩子,还处于口无遮拦的阶段,他知道梁冀骄横,于是有一次对着大家说梁冀说梁冀是“跋扈将军”。
梁冀听了就起了杀心,他让侍从把毒酒加到汤面里给质帝吃。药性发作,质帝非常难受,派人急速传召李固。李固进宫询问质帝得病的来由,质帝说:"朕吃过汤饼,现在觉得腹中堵闷,给朕水喝,朕还能活。"梁冀赶紧阻止说不能喝水,可能会呕吐,就不让人给质帝水喝,于是质帝很快就驾崩了。而梁冀担心会泄露下毒的真相,就想办法陷害了李固。
质帝死后桓帝继位,这个时候的梁冀一手遮天权顷天下,梁冀一家前后有七人被封侯,三人做了皇后,六人做了贵人,出了两个大将军,夫人、女儿中有七人享有食邑,三人娶了公主,其他官至卿、将、尹、校的有五十七人。梁家骄横气盛到了极点,梁冀横行宫廷内外,文武百官没有人敢正视他,没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
汉桓帝大权旁落,啥事儿都做不了主,所以对梁冀也是非常不满日益不满,但桓帝也是个有主意的人,他偷偷联合了宦官中常侍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五个人,一起定下了诛杀梁冀的计划。梁冀也是怀疑有人想动他,就想先发制人,派中黄门张恽进入宫内,但具瑗命令吏人把张恽逮捕治罪,汉桓帝决定立即发起行动,于是他亲临前殿召见尚书公开了梁冀的罪行,并让尚书令尹勋手持符节以及宫中官员都带着兵器守住宫廷官署,又派黄门令具瑗和司隶校尉张彪带着左右两厢的骑士、虎贲、羽林、都候剑戟士等一千多人包围了梁冀的住宅,梁冀看到大势已去,当天就自杀了,梁冀家族的很多高官以及靠关系做官的人有300多人都被治罪,梁冀及其家族的势力轰然倒塌,梁冀的家产被抄,获钱30多亿,汉桓帝因此减免了天下赋税的一半。
但是汉桓帝没有很好的平衡外戚和宦官的势力,梁冀被除掉之后,朝政并非完全转入了皇帝之手,而是又转入了宦官之手,之后宦官肆虐残害百姓,激起当时的官僚士大夫的不满,又酿成了党锢之祸,汉桓帝还公开卖官鬻爵,导致政治愈加腐败,使得汉王朝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
四、古代有哪些酷刑?
优质答案1:
肉刑——广义的肉刑,指墨、劓、荊、宫、大辟(即死刑)等五种刑罚。狭义的肉刑,则指死刑以外的其他刑罚。以其侵刻肌肤、残害人体,故名肉刑。
《荀子•正论》:“世俗之为说者曰:治古无肉刑”所谓“治古”,指的是尧、舜太平盛世。《汉书•刑法志》:“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汤、武顺而行之者,以俗薄于唐、虞故也。”这是说,肉刑始于夏、商、周三代。汉文帝在位期间,先后废除了肉刑中的墨、劓、斩左右趾(实即荆刑)和宫刑,被后人誉为“千古之仁政”。自此以后,肉刑基本停用。
魏、晋以后,虽屡有恢复肉刑的议论,但终末被采用。当然,使用肉刑的个别事例还是有的。
五刑——古代的五种轻重不同的刑罚。五刑的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尚书•舜典》:“五刑有服。”注谓五刑是指墨、劓、荆、宫、大辟。
墨刑,脸上刺字;劓刑,割鼻;荆刑,把脚砍掉;宫刑,阉割男子的生殖器、毁坏女子的生殖机能;大辟,死刑。这五种刑,实行于上古。后来,由于肉刑的逐步废除,到了唐代,就正式确立了新的五刑制度,即笞、杖、徒、流、死。笞刑,即用竹板打。据《唐律疏议》,笞刑分五等,从打十下到五十下。杖刑分五等,从杖六十下到一百下。徒刑分五等,从一年到三年。流刑分三等,从流二千里到三千里。死刑分二等,轻绞重斩。自此以后,五刑的名目历代相沿不改,只不过在实行中略有差异。另外,《国语•鲁语上》以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为五刑。甲兵,指发兵讨伐不顺从王命的人。钻指膑刑。笮指黥刑。此五刑说可备一说而已。
墨刑——古代五刑之一。又称黥。
即在犯人的额、颊、手臂等处刺字,然后涂上墨,作为惩罚。一般用于轻罪。此法始于上古,清末始彻底废除。《尚书•伊训》:“臣下不匡,其刑墨。”孔颖达传:“臣不正君,服墨刑,凿其额,湼以墨。”《宋史•刑法志》:“淳熙八年,诏:’自今强盗抵死特贷命之人,并于额上刺强盗二字,余字分刺两颊。’”《明史•刑法志》:“窃盗初犯,刺右臂。再犯,刺左臂。三犯,绞。”
刖——古代五刑之一,即断足之荆刑。字亦作“刖”
《尔雅•释言》:“荆,刖也。”《左传•庄公十六年》:“杀公子阏,刖强钼。”杜预注:“断足曰刖。”西汉初年又叫“斩趾”。汉文帝十三年废除此刑,以笞代之。
宫刑——古代五刑之一,又称“腐刑”。处此刑者,男子阉割其生殖器,女子则破坏其生殖机能(一说将女子禁闭于宫中)。这是次于死刑的重刑。
《尚书•吕刑》:“宫辟疑赦。”孔传:“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女人幽闭,次死之刑。”《尚书大传》:“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可知宫刑最初是用来惩罚那些乱搞男女关系的人。后来,宫刑也适用于其他罪行。例如司马迁,就是因言事触怒汉武帝而被处以宫刑。汉文帝时曾下诏废除宫刑,但不久又复刑。隋文帝开皇初年,下诏废除宫刑。从此,宫刑基本废绝。
绞刑——古代死刑之一。以绳绞犯人颈使之气绝。绞,上古叫磬。
《礼记•文王世子》:“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郑玄注:“悬缢杀之曰磬。”绞刑之名,始于北周、北齐,見《隋书•刑法志》。隋代制定的《开皇律》,把绞定为次于斩的死刑。此后,除元代外,历代都有绞刑。
弃市——古代的一种死刑。秦汉时期的弃市指的是斩首之刑。
《汉书•景帝纪》中二年:“改磔曰弃市。”注:“弃市,杀之于市也。谓之弃市者,取’刑人于市,与众弃之’也。”清人沈家本在其所著《刑法分考》卷四中说:“《周礼•掌戮》郑注:’杀以刀刃,若今弃市也。’是汉之弃市乃斩首之刑。”魏晋以后,弃市指的是绞刑。《晋书•刑法志》:“斩刑者罪之大,弃市者死之下。”《史记•高祖本纪》“偶语者弃市”,司马贞索隐:“按:《礼》云’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故今律谓绞刑为弃市是也。”他所谓的“今律”即《唐律》。
殊死——即斩首之刑。
《史记•高帝本纪》:“今天大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殊死,斩刑也。”《说文解字》:“殊,死也。”段玉裁注:“凡汉诏云殊死者,皆谓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离,故曰殊死。”
枭首——古代死刑之一。先将罪人斩首,然后悬于木上示众。
《晋书•刑法志》:“枭首者恶之长。”是说对罪大恶极者处以此刑。枭首之刑始于秦。《史记•皇始皇本纪》:“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裴驷集解:“县(即悬)首于木上曰枭。”此后历代承用,隋文帝废除枭首,以后用之者渐少。
腰斩——古代死刑之一。腰斩用的刑具是鈇锧,鈇如今之铡刀,锧如铡刀座,罪犯胸伏锧上受刑。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君不忍加之以鈇锧。”何休注:“鈇锧,要(腰)斩之罪。”《周礼•秋官•掌戮》:“掌斩杀贼谍而搏之。”郑玄注:“斩以鈇锧,惹今腰斩也。”这说明周代已有腰斩之刑。《史记•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要斩”》魏晋以后,此刑用之渐少。
凌迟,一作“陵迟”。又称脔割、剐。是封建时代死刑中最残酷的一种,即用刀逐块割尽人肉致死。
宋初的钱易形容说:“身俱白骨而口眼之具犹动,四体分落而呻痛之声未息。”(《宋文鉴》卷四二)其残酷可以想见。凌迟,唐以前无此名目。它首先是作为法外之刑出现的。北齐文宣帝常以凌迟法“轻刀脔割”杀人(《隋书•刑法志)》,这是用凌迟法杀人的最早记载。唐代自安史之乱开始,用凌迟法杀人的亊史不绝书。如至德元载,颜杲卿被安禄山“缚于中桥之柱而剐之”;乾符六年,崔安潜“剐盗于市”(均见《资治通鉴》)。把凌迟作为正刑载入法律,始于辽。《辽史•刑法志》:“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北宋时期,凌迟之刑被实际使用,如宋真宗曾下会将侍婢韩氏“凌迟处死”(《长编》卷八四),宋仁宗时也多次用凌迟之法处死强盗,但沒有载入正式法典。到了南宋,凌迟的名目就赫然见之于官方修定的正式法书《庆元条法事类》了。此后,历代相沿不改。《元史•刑法志》:“死刑:斩、凌迟处死”(无绞)。《明史•刑法志》:“死刑二:绞、斩。二死之外,有凌迟,以处大逆不道诸罪者。”《清史稿•刑法志》:“凌迟,用之十恶中不道以上诸重罪,号为极刑。”凌迟之刑的废除,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事。当时的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奏请刪除凌迟等重刑,得到清廷批准:“永远刪除,俱改斩决。”(《清史稿•刑法志》)有一千多年血腥历史的凌迟之刑,从此成为历史陈迹。
车裂——古代死刑之一。即将人的头和四肢分别栓在五辆车上,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撕裂肢体。秦之前,用于罪人既杀之后。(同辕刑)
《史记•商君列传》:“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徇。”秦以后,用于罪人未死之时。《新五代史•李存孝传》:“存孝泥首请罪……缚载后车,至太原,车裂之以徇。”
烹——古代的种酷刑,即用鼎镬煮死犯人。盛行于周及秦汉之间,秦并设为常刑。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徐闻其无罪也,乃亨(烹)伊戾。”《汉书•刑法志》:“(秦)有凿颠、抽肋、镬烹之刑。”颜师古注:“鼎大而无足曰镬,以煮也。”
炮格(炮烙),殷纠所用的酷刑。
《史记•殷本纪》:“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裴骃集解引《列女传》:“膏铜柱,下加之炭,今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刑。”炮,烧烤。格为铜器(一说即铜柱’。格下烧炭,使受热发烫,让受刑者步行格上墮入火中烧死。后人改“格”为“烙”,解为烧灼。自纣以后,唯辽代尚有此刑,见《辽史•刑法志》。
族诛——古代酷刑之一。即一人有罪,其亲族也被牵连而遭到杀戮。也叫“族”、“族灭”、“族夷”。
《尚书•泰誓上》:“罪人以族。”孔传:“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言淫滥。”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二十年(前746年)“法初有三族之罪”。一说“父母、兄弟、妻子也”,一说“父族、母族、妻族也”。《隋书•刑法志》:“及杨玄感反,帝诛之,罪及九族。”九族,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直亲属。西汉吕后时曾下令废除三族罪,但后世承用者不乏其例。
戮屍——古代的一种酷刑。为惩罚死者生前的行为,挖坟开棺,将尸体枭首示众。
《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元年》:“皇甫嵩与黄巾贼战于广宗,获张角弟梁。角先死,乃戮其尸。”李贤注:“发棺断头,传送马市。”《晋书•王敦传》载王敦及其党沈充死后,朝廷“发瘗出尸,焚其衣冠,跽而刑之。敦、充首同日悬于南桁,观者莫不称庆”戮不是正刑,而是一种逞威泄愤行动。
优质答案2:
中国古代的酷刑有很多,尤其是在秦朝以前,有车裂、腰斩、剜心、剥皮、人彘、活埋。
不过,使用时间最长的酷刑还是“千刀万剐”,也就是凌迟之刑,一直到清朝时期还在用。
而所谓车裂就是用不同的马车把犯人的手脚绑住,让马车朝不同的方奔跑,最后将犯人活活肢解,而人彘就是砍去犯人双手双脚,让犯人像彘(猪)一样在地上爬开爬去,最后鲜血流尽而死。
秦汉以后,有许多可怕酷刑都被朝廷废除了,因此后世的记载都很少。但有一样酷刑,几乎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那就是可怕的凌迟处死。
直到晚清时期,西方国家都进入工业化时代了,清王朝仍然保留着这项极具威慑力的酷刑,用来对付那些威胁皇权或者打乱封建秩序的犯人。
简单的说,凌迟处死就是把犯人给绑在木桩上“千刀万剐”,用锋利的刀刃割下犯人的肉片,一直到犯人鲜血流干、断气为止。
这一道酷刑原本是封建皇帝用来惩罚一些罪大恶极的犯人或者一些造反的农民起义头子,让许多人都闻之变色。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洪秀全的儿子洪天福贵就是被清朝凌迟而死,被割了1003刀才断气。
在行刑期间,侩子手会先割犯人一些不致命的部位,比如手脚、后背和屁股。犯人虽然一开始疼痛难忍、拼命哭喊,但到了后面也就渐渐麻木了,连哭喊声都发不出来了。
历史上遭受过凌迟之刑的犯人很多,明武宗时期的太监头子刘瑾仗着皇帝的宠信作威作福,号称八虎之首,后来被人告发要谋反。明武宗下令把他凌迟处死,一共割了3357刀才断气。
据说光是行刑完毕,就花了好几天时间,刘瑾最后疼得已经没有力气说话了,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一样任人切割。
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太监头子之一,落得这种下场令人唏嘘。
不过,刘瑾的时代距离我们太遥远,很多记载也不太清晰。晚清时期,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的儿子也是被凌迟处死,距离现代并不算太遥远。
洪天福贵是洪秀全的长子,15岁时成为太平天国的统治者,不过只当了18天的“天王”就垮台了。1864年7月,淮军和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洪天贵福在部下的协助下逃到江西。两个月后,饥寒交迫的他被清军大部队俘获。
这个只有15岁的年轻人过去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天京城,所以两个月来东躲西藏都没有跑远,他在清军手里吓得惊慌失措,不仅把父亲洪秀全骂了个遍,还写了许多打油诗来拍马屁,比如“如今我不做长毛,一心一德辅清朝。清朝皇帝万万岁,乱臣贼子总难跑”之类的,让主审的清朝官员也哭笑不得。
不过,慈禧太后和清廷压根儿没打算放过他。当时,太平天国的10多万残部还散落在各地,威胁还不小。清廷为了永绝后患,下令将洪天福贵凌迟处死,以免夜长梦多。
11月18日,重臣沈葆祯在江西南昌把洪天福贵凌迟处死。任凭洪天福贵在刑场前哭爹喊娘,侩子手也没有丝毫手软。洪天福贵被活活剐了1003刀才断气。
凌迟这种残酷的刑罚,在封建社会里被用来处罚犯人的案例屡见不鲜,但因为其威慑力最大,所以一直保留到了晚清时期。
一直到清朝灭亡之后,凌迟之刑才被废除,细细算来也就是近百年的事。作为最恐怖的古代酷刑之一,凌迟绝对是榜上有名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