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起源地在哪里(玉米的起源和演化)
人类栽培玉米至少有 7000 年历史。在辽阔的美洲大陆,勤劳勇敢的古代印地安人在漫长的采集活动中,为后人选择、培育了果穗硕大、淀粉含量很高的玉米品种,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孕育并滋养了古代印地安文明。
玉米是古代印地安人的主要食品,玉米的丰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存。因此,玉米在印地安人心目中被尊为丰收之神或太阳神的化身,每年都要举行传统的盛大节日,感谢玉米神给他们带来丰收,或感谢太阳神拯救了万物之灵,给人类带来幸福。
玉米的起源地是在墨西哥为中心的中南美洲。至今在自然界里没有发现玉米的野生类型,但是经过考古发掘和现代遗传学研究,人们还是初步断定玉米是从一种叫做大刍草的野生植物逐渐进化来的。大刍草植株较矮,有大量的分蘖,茎杆很细,茎的叶腋处生有很小的果穗,每个穗的长度大约只有 2.5 厘米,着生两排籽粒,每一个籽粒外面包围着坚硬的果盒。成熟时穗轴很容易断裂,这有利于传播种子。
如果把大刍草和现代玉米种在一起,除了雄穗相似以外,人们很难把二者联系在一起。考古学发掘和现代遗传学研究证实了大刍草是玉米的祖先。这两种植物的细胞核中都有 10 对染色体,而且玉米和大刍草的染色体有许多共同之处,两种植物杂交没有生殖障碍,细胞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可以正常联会,后代能够生长发育。尽管在二者之间没有发现中间型植物,但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里模拟了从大刍草到玉米的进化过程。
玉米是在人类的积极干预下,适应各种复杂的自然条件而逐渐演化成现代栽培品种的。从公元前5000 年到公元 1000 年,玉米经历了无数自然突变和种族间杂交,经过人类对果穗大小、颜色和籽粒特征进行筛选,使小果穗的野生玉米演变成果穗较大、多行籽粒、丰产潜力很高、苞叶紧密的现代栽培种。玉米果穗是人类为了自身的需要经过长期的选择创造出来的。
野生的种子植物都有它自己的种子传播方式,使其后代得以延续。现代玉米是高度驯化的作物,它的延续完全依赖人类。玉米果穗在生物学上是一种畸变类型,它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却不具备传播种子的能力。在自然条件下,落地果穗在适宜条件下任其萌发和生长,会产生一丛密集的幼苗,它们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夺土壤水分和营养,以至都不能正常发育和结实。因此,现代玉米如果没有人的干预就会灭绝。只有经过人的收获、脱粒和播种,它们才能保存下来。
大刍草和早期的玉米果穗非常小,它们是如何演变成果穗硕大的现代玉米品种的呢?
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神秘和超越一切的力量。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于是就创造了神。绿色世界千变万化的秘密深藏在种子里。当印地安人朦胧地意识到种子的作用时,他们认为是莽莽苍天创造了自然万物,玉米则是神赐食品,并成为古代印地安人的主要食品,玉米的丰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存。
因此,玉米在印地安人心目中被尊为丰收之神或太阳神的化身,每年都要举行传统的盛大节日,感谢玉米神给他们带来丰收,或感谢太阳神拯救了万物之灵,给人类带来幸福。当玉米选种和播种时都要举行特殊的仪式,特别是每年玉米收获季节,印地安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典,用硕大美观的玉米果穗祭祀玉米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玉米丰收。
在庆丰收祭典仪式上,陈列着许多硕大的玉米果穗,在祭坛前杀牲后,印地安人便蜂拥着跑过去,用经过认真挑选的玉米果穗蘸上鲜血。然后精心保存这些果穗,留作来年播种之用。
祭神用的玉米果穗必须隔离种植,精心管理,认真选择;要求果穗硕大,籽粒饱满,色泽鲜艳。在收获季节,印地安人还要仔细查看每个植株和果穗,他们只在健壮无病的植株上选择最大、最完w美的果穗;祭祀后的果穗还要精心保管,供来年播种用。这样经过严格选择,便逐渐发展了人们所喜好的果穗硕大、籽粒饱满的优良性状,并把它们传递给后代。在传递过程中,常常发生许多新的变异。经过几千年的选择,有益的变异得到保留和积累,最z后就由微小的个体差异发展成为品种的显著特征。
古代印地安人选育和改良玉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偶然性。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定居生活,不同地域的印地安人根据各自的饮食和宗教习惯,有意识地选育了丰富多彩的不同用途的玉米品种。
例如秘鲁人培育了酿酒用的甜玉米和籽粒大如蚕豆的粉质玉米,还选育了爆裂玉米。墨西哥人培育了适合烙薄饼用的玉米品种。这种薄饼很软,叫作“朵蒂亚”,很像我们吃的春饼,吃的时候卷上猪肉、辣椒和蔬菜,配上调料,很有滋味,至今仍是当地人的主要食品。印地安人还培育了色彩斑斓的红色、兰色、紫色、黑色、黄色、白色和杂色玉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