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失眠的原因分析调查报告(大学生失眠的原因分析英语作文)
大学生失眠的原因分析调查报告,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睡眠障碍,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睡眠质量不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睡眠质量不佳呢?下面我们们就一起来看看吧。“熬夜”真的会影响身体健康吗?医生:这3个坏习惯,很多人都中招了!1、经常熬夜的人,会出现黑眼圈,皮肤暗沉等状,长期熬夜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阅读文章之前,顺手点个关注,方便为您推荐更多优质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近十年来,我国各高校大学生整体睡眠现状不容乐观。多项横断面研究显示,江苏、湖南等地大学生的失眠患发率分别达到29.5%、40.2%。此外,一项针对国内多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约有52%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
随着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各种电子产品、设备广泛普及,这在给我们带来便捷和娱乐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暴露在各种屏幕设备上的时间与日俱增、体力活动日趋下降及睡眠质量每况愈下。
尽管越来越多医学证据表明,适量的体力活动、合理的屏幕时间以及优质的睡眠对人体健康有益,但在青年群体中,体力活动、屏幕时间和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
通过了解大学生屏幕时间、体力活动与睡眠质量现况,进而深析三者的总体特征及相互关系,以期为大学生提高自我屏幕时间管理、促进体力活动参与和改善睡眠质量,进而提升机体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经历着巨大的挑战、风险和社会发展转型期。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约27%的人口存在睡眠问题。然而,我国成年人睡眠异常人数占比高达44%,其中高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差检出率约为39.4%。
睡眠作为机体一项基本生理功能,对个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幸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性应当被广泛认识。相关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差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损害情绪调节,并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慢性疲劳或生理疲倦以及肥胖风险增加。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产业发展迎来了质的飞跃,而各种电子设备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多种形式的数字媒体(例如,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游戏机)的屏幕时间已被证明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尽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针对儿童、青少年屏幕时间建议一直保持每天2h或者更少,现有研究已证实,每日屏幕时间与肥胖、血脂不良、背痛和头痛以及学习成绩不佳密切相关。然而,对于成年人每日屏幕时间建议,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个具体参考标准,国内外学者基本沿用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每日屏幕时间不超过2h)。
从近十年的研究中不难发现,高校大学生每日屏幕时间远远超过2h,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单日屏幕时间达到10h之久。
屏幕时间与睡眠质量有着密切联系。科学研究表明,从智能手机、电脑和电视机所发出的短波长蓝光会抑制或减少机体褪黑素的产生,而褪黑素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和睡眠功能的重要激素,而过长的屏幕时间无疑增加蓝光暴露,进而影响了睡眠质量。
这一结论已得到相关学者们的验证,比如国外几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屏幕时间与睡眠时间呈负相关,屏幕时间越长,睡眠时间越短。此外,使用多种形式的屏幕时间(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视)会引起睡眠质量的下降。睡前使用各类电子产品的屏幕时间与入睡时间(入睡所需时间)超过60min的几率增加有关。
同样,一项关于国家睡眠民意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在睡前使用手机、平板、电子游戏机、电视等,次日会感觉睡眠不足,白天精神不振。一项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屏幕时间与抑郁、焦虑呈正相关关系,与睡眠质量负相关,高屏幕时间(>2h/day)会显著增加个体抑郁、焦虑的患病风险以及加大患者睡眠质量差几率。
与此同时,因当今社会机械自动化水平快速提升,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相应地转变,久坐和静态活动时间大幅增加,体力活动不足问题日益凸显,而此类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最为常见。
大学生平均每天 *** 时间达到6.64h,约24.7%的学生每周体力活动不足。经调查显示,即便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绝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天体力活动时间也未超过60min,而在体力活动强度方面,以步行为主,学生每周体力活动达标率仅有9.7%、21.6%。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成年人每周应该进行至少150~300min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或至少75~150min的剧烈强度有氧活动;或者等量的中等强度与剧烈强度组合活动。
体力活动一直被视为改善睡眠质量的非药理性治疗 *** ,但在不用人群是否具有同样功效,尚需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体力活动与睡眠量呈负相关,体力活动达标的人更有可能经历睡眠不足问题。
然而,国内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体力活动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其中,中高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最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升。在其他类似研究中,也有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体力活动与睡眠质量之间不存在关联性。
综上所述,即便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的睡眠质量有着积极影响,但在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中检验这种关系的研究还很少,且现有的几项研究结果还不一致。
大学生作为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其健康问题是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的关注重点。适量、定期的体力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但过长的屏幕时间不仅会增加了学生 *** 时间,还降低了体力活动水平,甚至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损害睡眠质量。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屏幕时间以及体力活动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研究上,如近视、肥胖、久坐行为、体质健康等方面。然而,关于探讨日常屏幕时间、体力活动与睡眠质量相互关系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在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
基于此,在当代大学生每日屏幕时间过长、体力活动逐年下降以及睡眠质量整体状况不佳的背景下,深入探讨这三者彼此间的关联性尤显必要。
屏幕时间定义
当前对屏幕时间尚未有一个较为严格的定义,因为随着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更新,屏幕时间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其定义也在不断变化。早期国外学者是这样定义屏幕时间,即观看电视机、使用电脑、电子阅读、电子游戏、玩手机、平板、游戏机等所耗费的时间,统称屏幕时间。
对于儿童、青少年日常屏幕时间的管理,也是遵从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规定每天屏幕时间总长不得高于2h,若高于2h视为屏幕时间不达标。后来随着各种电子屏幕设备的快速发展与日渐普及,又将手机、游戏机与平板电脑等纳入屏幕时间这一范围。
目前较为通用的定义为:屏幕时间是指用于观看各种电子屏幕设备的时间,如观看手机、电视、平板、游戏机、计算机、笔记本、电子阅读等电子设备的时间。
国内睡眠质量研究
国内关于睡眠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两个方面:1、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钱惠忠等医学者对杭州市区581名老年人展开睡眠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27.5%的老年人睡眠质量不佳,大部分人的睡眠效率较低(低于80%),而生理因素(夜间上厕所、易醒早醒、再入睡困难)和社会因素(离婚或丧偶、退休继续工作)成为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
睡眠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普遍存在。章劲松对武汉某高校9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发现有19.7%存在睡眠障碍,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兴趣爱好、学业压力、学习效率、健康状况、焦虑或紧张感、家庭经济条件、室内外睡眠环境等是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p<0.05)。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人格倾向与睡眠质量均有着显著关联。此外,抽烟饮酒、体育锻炼及心理因素也是睡眠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不同人群普遍存在睡眠质量异常问题,而其影响因素是多元且复杂的。
早期,国内学者刘贤臣等为探讨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关系,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56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研究结果表明,PSQI得分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是正相关关系(PSQI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SCL-90评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研究表明睡眠质量是评估个体焦虑、抑郁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PSQI总分与抑郁自评量表得分、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均是正向关联。
国外睡眠质量研究
国外关于睡眠质量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涉及领域甚广。研究学者们认为睡眠对青少年机体所有功能领域都至关重要,包括学业、心理和行为。有关研究报道,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效率低、睡眠时间不稳定与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成绩差、信息保存及工作记忆能力低等有关。
睡眠时间短和睡眠质量差也与情感障碍有关,诸如抑郁、焦虑和注意力缺陷障碍。此外,睡眠紊乱极易诱导或加剧精神疾病、超重肥胖的患发。
结论
(1) 大学生日常屏幕时间偏长,尤其是文科类和大三的学生。
(2) 大学生整体体力活动水平不高,每日 *** 时间较长。
(3) 大学生整体睡眠质量处于正常水平,但睡眠质量异常检出率偏高。
(4) 屏幕时间可导致大学生体力活动的降低和 *** 时间的增加。
(5) 屏幕时间对睡眠质量具有抑 *** 用,屏幕时间会损害大学生睡眠质量。
(6) 不同强度体力活动对睡眠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高强度体力活动影响作用更为明显。
建议
(1) 当前,大学生日常屏幕时间偏高,尤其在周末,学生自身和高校相关部门都应重视这一现象。结果显示,屏幕时间与体力活动呈负相关关系,即屏幕时间越长,体力活动水平越低,因此,大学生应当严格控制或有意识地减少日常屏幕时间,转移频繁使用各类电子产品的注意力,以避免自身体力活动水平的降低。
与此同时,大学生最好每周制定详细运动锻炼计划,定期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培养爱运动、爱健身的良好生活习惯,以预防因屏幕时间过长或体力活动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此外,各高校也应加大健康教育宣传,科普过度暴露电子屏幕设备之下的种种危害,鼓励各学院或班级举办“寝室文化大比拼”,室友间互相监督每天屏幕时间耗费情况,帮助学生逐渐摆脱电子产品依赖。
同时,学生在课余时间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学校各社团举办的各类室外团体活动,尽最大可能减少非必要屏幕时间,而学生自身也要提高自我屏幕时间管理意识,合理控制每日屏幕时间,有意识地减少追剧、玩游戏、刷视频等屏前行为。
(2) 当前,大学生整体体力活动水平偏低,每日 *** 时间普遍较长,大部分学生体力活动方式以步行为主,平时极少参加高强度体力活动。本研究发现,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与PSQI总分呈负相关,即低、中及高强度体力活动均有助于提高机体睡眠质量,因此,针对那些睡眠质量差或不佳的大学生,平时可通过增加体力活动水平,促进睡眠质量的改善。
如何提高大学生日常体力活动水平、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进而促进机体健康水平是高校关注的重点,对此,本人予以以下建议:首先,高校应当重视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协调发展,树立“健康第一,增强体质”理念,推进健康校园建设。
此外,高校亦可利用具有记录运动功能的APP,记录学生每天的运动情况,将他们平时的运动量作为每学年综合身体素质测验的重要参考或相应得分转换,以此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减少日常 *** 时间。
(3) 当前,大学生睡眠质量整体现况不佳,睡眠质量异常人数占比颇高。本研究结果发现,屏幕时间可导致睡眠质量的降低,而一定量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即便影响睡眠的因素是多元、复杂的,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也应当重视这一健康问题。
对大学生而言,学生自身要严格控制每日屏幕时间,尤其要减少入睡之前的屏幕时间,避免机体在睡前处于一种亢奋、紧张或焦虑不安的状态,尽量让自己保持一种安静、平和状态进入睡眠。
此外,大学生应该每周进行一定量的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以提高自身睡眠质量进而促进机体身心健康水平。对高校而言,学校可在一些特殊节日,比如世界睡眠日,设立“健康睡眠座谈会”,宣传和普及有关睡眠的知识、信息,解答睡眠障碍者疑惑,分析睡眠异常起因,给予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或建议,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健康的睡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