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42度15年云坛酒
武42度15年云坛酒业。这款酒的价格在200元左右,是一款非常不错的白酒。它采用传统工艺酿造,口感醇厚,回味悠长,喝起来很舒服。而且它的包装也很精美酒的价格在200元左右,是一款非常不错的白酒。它采用传统工艺酿造,口感醇厚,回味悠长,喝起来很舒服。
一、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是怎样的?
优质答案1:
1735年,雍正驾崩享年58岁。乾隆问母亲熹贵妃:“百年后合葬吗?”母亲脱口而出:“不必了!他没有心。”
乾隆是个孝顺的皇帝。
他见母亲不愿和父亲合葬,便着手为母亲修建单独的陵寝,即泰东陵。
这是清朝最标准的皇后陵,也是一座没有附随皇帝的陵寝。
在古人心中,能和皇帝合葬,那是莫大的殊荣,为何熹贵妃想也不想就拒绝了呢?
熹贵妃,是《甄嬛传》中甄嬛的人物原型。
在历史上,她并非雍正最爱的女人,而雍正最爱的女人,是年妃,也就是年羹尧的妹妹。
年妃在世时,雍正虽然妻妾成群,但只让她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
为了表达荣宠,雍正给年妃所生的3子1女,都取了最特殊的名字。
当时,弘时、弘盼、弘历等都是“弘”字辈,但年妃的孩子全部用的是“福”字,比如福宜、福惠、福沛,只可惜这些孩子都夭折了。
没有一个女人能接受丈夫偏爱另一个女人。
或许,这才是熹贵妃不愿和雍正合葬的真正原因吧。
不仅宠爱年妃,雍正还非常宠爱她的哥哥年羹尧。
年羹尧在西北平叛时,雍正就给他下旨,上面赫然写着:“甚想你,实在不知道怎么疼你!”
他还主动派去侍奉自己多年的侍卫,专门在年大将军底下听差,让他过一过“皇帝的干瘾”。
年羹尧说他手腕不舒服,雍正就温声细语地问候“甚想你”“不知该如何疼你”,直接在奏折中就表达了“爱意”。
南方官员给雍正进贡荔枝,雍正马上就想到了远在西北方的年羹尧,八百里加急走官道送了过去。
当年,唐玄宗为让杨贵妃开心,不惜“一骑红尘妃子笑”。
如今,雍正把这种帝王之宠,都给了一个男人。
年羹尧那毫无建树的儿子,被封为一等子;孩子全部夭折的妹妹,也破例成了贵妃。
但当年羹尧公然向官员索要财物,在大西北学起了皇帝的“传膳”“翻牌子”。
雍正震怒之下,就可以毫不留情用大逆、欺君、僭越等处置了年羹尧。
任凭年羹尧写信哀求,他都不为所动。
年羹尧的父亲、儿子全部被牵连。
曾经的宠爱有多深,如今的处置就有多绝情。
这样的年羹尧,恃宠而骄,或许咎由自取,但何尝又不是雍正惯出来的呢?
而雍正从“惯着”到“处置”,始终都只秉持了一个原则:皇权与朝政,谁也不可撼动。
这就是历史上最真实的雍正。
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或许真的是熹贵妃眼中,那个“没有心”的男人。
在他当皇帝十三年的生涯中,朝政大事占据了他95%以上的精力,其余的亲情、爱情、生活等全部加起来也不到5%。
而这仅剩的5%,绝大多数都给了年妃和年羹尧。
回到问题本身。
如果想要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我们还得从他的朝政入手。
世人都知道“康乾圣世”,一个康熙,一个乾隆,他们都在位60来年,共同缔造了一个蓬勃向上的盛世。
可是,真实的“康乾圣世”之所以能够延续,很大的功劳在于雍正。
他夹在康熙和乾隆之上,虽然只在位13年,却真正做到了“浓缩就是精华”。
康熙晚年时,国家基本已经是个烂摊子局面,腐败奢靡成风。
从一个曹寅,就可以窥见一二。
曹寅是康熙奶妈的儿子,因为康熙顾念恩情,让曹寅当了肥差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康熙的六次南巡,四次都住在了曹家,所耗费的御用物质早已经超过了百万两。
而曹家,还远远不是贪腐奢靡最严重。整个朝廷的风气,可见一斑。
另外,还有准噶尔的虎视眈眈、国家经济的衰退……
这些弊病,全部都一股脑扔给了雍正。
所以,当了皇帝之后的雍正,不得不当个劳模皇帝,充分展现自己的治国之才。
他是一个勤奋皇帝,兢兢业业全年无休
《甄嬛传》中,太后、皇后翻看敬事房记档,经常会发现,雍正一个月就去后宫三四次。当时,不少网友直呼惊讶,雍正怎么会放着这么多美人,自己在前朝受苦呢?
可真实的历史却是,雍正忙起来的时候,一个月都不见得会去一次。
按照雍正的作息时间,一天平均的工作时间是在十八九个小时,比我们现在的996还要恐怖好几倍。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雍正一朝一共发现了3.5万件汉文朱批奏折,6000多件满文朱批奏折。每件奏折上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有的甚至还有一千多字。
平均下来,每天他都要拿毛笔手写好几千字。
而看奏折,还只是他日常工作中的很小一部分。
每次,有臣子见他劳累太过,劝他休息。可雍正却说:
“朕每日办理政务,日朝至暮,精神倍出,身体从不困乏,倘稍闲片刻,便觉体中不舒畅。朕之勤于政事,实出于衷心之自然,非勉强为之也。”
他最信任的十三王爷,也和他是同款劳模,也是每天白天在宫里干、府里干,回家后还要在书房干。
史学家孟森评价雍正,是罕见的勤政皇帝,几乎无人能比:
“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取自《明清史讲义》)
他是一个严明皇帝,一上台就得罪人
雍正对自己狠,对别人也狠,他的眼里容不得沙子。
康熙,是出了名的宽容仁善,而雍正刚好相反。他对官员的恶习非常痛恨,腐败贪污、假公济私之人该杀,尸位素餐、毫无建树之人也该革职。
雍正登基的第一个春节,他的致辞不是歌舞升平、举国欢庆,而是告诫官员们要谨守本分、洁己惠民。
《清世宗实录》:“此封疆大臣,以总督为最重也。总督地控两省,权兼文武,必使将吏协和,军民绥辑,乃为称职……国家首重吏治……固邦本者在吏治!”
“如或罔念民瘼、恣意贪婪,或朘削肥家,或滥刑逞虐,或借刻以为清,或恃才而多事,或谄媚上司以贪位,或任纵胥吏以扰民,或徇私逞欲,以上亏国帑,王章具在,岂尔贷欤?”
这种半告诫、半威胁式的发言,既是一种预告,预告他接下来澄清吏治的动作,也是一种警示,一朝天子一朝臣,你们在康熙时期玩的那些把戏,赶紧收手。
这样的雍正,自然一上台就得罪了不少人,以前九龙夺嫡时期的老臣、地方作威作福的官员,大家敢怒却不敢直言,只能悄悄传雍正的“暴虐”“残酷”,甚至是“杀父夺位”……
雍正任用的大部分官员,在后人看来,都是“酷吏”,尤其以田文镜为典型代表。
可是,正是这些“酷吏”的存在,让雍正解决了康熙王朝留下的贪腐成风、结党营私、各自为政,实实在在地让官员们做到了惠民利民,安心当个纯臣干实事。
而年羹尧,也正是在雍正对吏治的澄清中,一朝起一朝灭。
他是一个创新皇帝,多项改革解决弊病
雍正还是一个非常爱革新的皇帝,既然旧制度不好,那咱们就改。
摊丁入亩,改变过去按照人丁、地亩征税的标准,直接将赋税摊到田亩上。如此一来,地主要交的税是最多的,能够很大程度减少无地穷苦百姓的税费。
火耗归公,明确官府收取赋税时的“火耗率”,坚决不允许他们多收,并且还要求上层拨款贴补下级官员。
以往,都是州县一级在征税时,故意夸大损耗,向百姓们多收。多收上来的钱,都用来贿赂上级了。这一次,雍正一改,控制火耗率,如果州县一级有缺口,由朝廷往下放款。
原来的从下到上的“贿赂”,变成了现在从上到下的“养廉”。
官绅一体当差,官绅阶级和普通士大夫一样,都必须当差服役,防止阶级分化太严重。
无疑,雍正的这些行为,肯定触动了传统贵族和官员们的利益,但是对于大清朝而言,这确确实实解决了现实的社会矛盾。
康熙晚年的凋敝民生,也开始活跃、富裕起来,国库也不断充盈。
幸运的是,雍正还是一个非常简朴的皇帝,不喜奢华、也没有大兴土木,更没有像父亲康熙一样游江南。
《啸亭杂录》: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余尝闻内务府司员观豫言,查旧案档,雍正中惟特造风、云、雷、雨四神祠,以备祈祷雨旸外,初无特建一离宫别馆以供游赏。
要说雍正唯一浪费钱的地方,那可能就是他崇尚道教,迷恋丹药吧。为了炼丹,他还特别写了一首诗。
《烧丹》:“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但是,又转念一想,哪个皇帝没有爱好呢。雍正这个炼丹的爱好,也算不上什么花钱,毕竟那点朱砂又能值几个钱。
1735年,在位十三年的雍正去世了,享年58岁。
这个寿命,算不上英年早逝,但也绝对不是长寿。我估计,这和他日夜操劳有很大关系。
他死后,留下了一个富裕、干净的王朝给乾隆。
乾隆没有兄弟的危胁,没有官员腐败的困境,更没有社会危困的局面,安安心心开始了享受,南巡游历、任用溜须拍马的和珅、大兴土木……
写在最后
很多人喜欢抓着雍正的母子失和、继位之谜、幽禁兄弟做文章,宣传雍正的薄情寡恩。
可有一句话说得好,未受他人苦,轻易不要做评价。
他是一个走过九龙夺嫡、九死一生的帝王,怎么可能和普通人的情感完全一样?
更何况,关于他的很多传言,还都是谜团,根本无法证实。
但可以证实的是,他有无条件信任的亲情,只是给了最值得的十三弟;他有治理天下的能力,能当好皇帝,撑起“康乾圣世”就是证据。
话到此处,你还想要追问他的秘闻么?
如果你是熹贵妃,你愿意和这样的丈夫合葬吗?欢迎留言。
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优质答案2:
雍正的历史功绩是应该值得后世赞颂的,我个人觉得,雍正比康熙和乾隆都要卓越。
其实,我们后世常提及的康乾盛世,其中质量最高的时期,反而应该是在雍正时代。可惜由于与康熙和乾隆这两位在位时间都超过60年的长寿皇帝相比,夹在中间的雍正那13年的在位时间,实在短得可怜,使得对雍正这个具有关键得承上启下作用的好皇帝,就这样被康乾二帝的光芒所覆盖。
乾隆就不用说了,一个幸福的太平天子,穷奢极欲,好大喜功,名为明君,实为昏君。清朝在他手上,已经开始不断滑向衰落了。
至于康熙,确实是一代明君,但对百姓而言,康熙时代不见得是什么盛世。康熙前期很有作为,但接连经历三藩之乱、葛尔丹之役、收复台湾等战事,中华从南到北的百姓其实都过着糠稀的生活。尤其是康熙晚年,厌恶朝政,而且在立储问题上的一再失误,导致朝政松弛,政治斗争不断,加之各地的天灾人祸,使得百姓凋敝,国库空虚。可以说,康熙留给雍正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江山。
但雍正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以铁一般的意志推动改革。雍正的改革是很彻底的,不像宋代那些改革那样虎头蛇尾。他在位13年,顶着反对势力强大的政治压力,推行三大新政:
1、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废除了官僚集团的许多特权,极大的缓解帝国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负担;
2、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取消了人头税,改为按照土地多寡来收税。这项政策打击了富人的利益,减轻了穷人的负担,从而有效平衡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3、最后就是推动开豁贱籍,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如果说,前两项改革是从经济上促进社会公平,那么这项则是从法律上推动了社会公平。此改革彻底废除了过去残留于封建社会中类似于奴隶制度的条规,极大的保障了底层人民的利益,让很多人重获新生。
正是得益于三大新政的落实,在削弱士绅贵族特权的同时,极大的平衡了社会矛盾,使得清朝的社会民生得到巨大的改善,进一步释放了社会的生产力。
一个被后世所忽略的事实是,雍正不仅让天下百姓过得更好,还为后世的乾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康熙末年的清朝国库,存银仅为几百万两;而到雍正死时,清朝国库以及积攒下存银6000万两之巨。
此外,乾隆年间的太平盛世和人口暴增,也无不得益于雍正摊丁入亩和开豁贱籍两项政策的持续推进。因此,如果不是雍正打下的扎实基础,估计大清的江山,早就被乾隆爷给败光了!
雍正在位期间,一方面以勤为天下先,没日没夜的埋头苦干;另一方面又需要面对各方既得利益阶级的巨大政治压力,改革举步维艰。最终,雍正的身体很快就被拖垮,于雍正13年突然暴毙。
然而,如此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却因为其改革触动了那些士绅阶级的既得利益,而被肆意抹黑和妖魔化,大量编造野史小说丑化雍正,导致雍正在民间名声狼藉,残酷无情的“冷面王”形象深入人心,实在让人惋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