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 泸定桥
横穿四川中西部有一条大河,为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千百年来,在奔腾不息的大河之上演绎了一幕幕历史悲歌与人间壮举,使这条大河为世人所铭记。
这便是大渡河。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4万大军到达了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艰难渡河29天,终未突破大渡河天堑,被清军重重围困,全军覆没于大渡河畔。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此强渡大渡河成功,安顺场由此载人中国革命史册。
在红军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同一个时间,距离安顺场向上游110多公里的大渡河面上横跨着一座遐迩闻名的铁索桥,同样在演绎着中国革命史上惊心动魄、英勇悲壮的一幕。
这桥便是泸定桥,这一幕便是红军22勇士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又称为铁索桥,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1705年经康熙皇帝御批始建,1706年建成。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的御碑现仍立于桥头。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底链,4根为两侧扶手,全桥铁件重40余吨。
泸定桥最为独特的便是两岸的桥头堡,为汉式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系国内独有。
泸定桥建成后,便一直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北上抗日的红军主力在后有追兵,前有守敌的千均时刻,22名红军勇士飞渡天堑,在枪林弹雨和熊熊大火中一举夺下泸定桥,击碎了蒋介石妄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
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决定性胜利。
泸定桥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泸定县城沿大渡河依山而建,小城整齐干净,却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街道狭窄,景点附近更是游人如织,来来往往,满街喧嚣拥挤。我们自驾进入县城后,兜了几圈才好不容易找到停车位。
在泸定桥县城,我们先参观了于1986年建成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雄伟的纪念碑由邓小平题字,聂荣臻撰写碑文,纪念碑前的红军铜像雕塑和形似泸定桥铁链的几何变体造型的碑身象征了红军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穿过纪念碑,一座外观造型独特,气势雄伟,融合了川西民居、藏式建筑、明清古建筑元素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屹立在眼前。馆中展览以红军长征为主线,以飞夺泸定桥为重点,展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过程和伟大意义。
从纪念馆往下600多米,便是横卧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泸定桥上,硝烟早已散去,炮声许久未闻,但铁索依然晃悠,大渡河依然奔腾咆哮,两岸青山依然陡峭,桥头堡上弹痕依然触目。当我们一步步跨过桥面时,“大渡桥横铁索寒”,伟人的声音远远地向我们飘来,伟大的红军精神依然在向我们召唤。
站在大渡桥上,又想起硝烟烽火中那悲壮的一幕。是的,这一幕永远都不应该被忘记。
当今世界不是和平的世界,幸好,我们生活在和平的中国。
中华民族的崛起不会是风平浪静、一路坦途,幸好,我们有伟大精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