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星RTX 4070 Ti超龙显卡(世界公认最强显卡)
截至目前NVIDIA已经发布了3张RTX 40系显卡,除了RTX 4090作为最强性能标杆之外,RTX 4070 Ti可以说是最具性价比的,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微星GeForce RTX 4070 Ti SUPRIM X 12G超龙的评测。
作为前身是RTX 4080 12G的RTX 4070 Ti,这张卡的性能还是极其强悍的,通过此前的评测大家应该也已经知道,它的性能和RTX 3090 Ti相当,并且售价更便宜。
而微星超龙则是在RTX 30系新推出的超旗舰显卡,从用料做工,到外观设计的细节,都是精心打磨后的巅峰之作,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整体外观。
1、微星GeForce RTX 4070 Ti SUPRIM X 12G超龙概览
在包装配件上,RTX 40系超龙送的鼠标垫将logo也替换为最新的SUPRIM钻石,其创意灵感来源于钻石晶体的几何形状。另外还有超龙系列专属的显卡支架,而本次的16pin转接线由于RTX 4070 Ti的功耗降低,也改为了3*8pin转接。
微星两代超龙系列虽然算不上大改,依然一眼能认出,首先在正面的导流罩上,整体的灯效没有变,但装饰设计和风扇有所变化。
微星RTX 4070 Ti超龙的整体尺寸为338×142×73mm,整体的配色更偏向淡金色,原本导流罩头尾的灰色装饰也改为不规则分布点缀。另外,RTX 40系的超龙只有中间风扇有微星logo。
微星RTX 4070 Ti超龙,沿袭了上一代的金属拉丝工艺外壳,风扇边框采用了八角形切口,切口部位经过浅金色抛光处理,这种细节只有拿在手里“把玩”的时候会注意到。
主动散热部分采用三个9叶刀锋7代风扇,扇叶采用独特的环形设计,每3个扇叶连接成环形,并采用22°倾斜设计,即使低速转动时,也能保持高压气流。
另外本代超龙,在散热器边框部位,同样采用了浅金色曝光处理。简洁锐利的线条不论在视觉上还是触觉上都更能彰显金属风格。
新一代TRI FROZR 3S散热设计,除了鳍片的升级改进,诸多方面都有所提升。散热器底座从上一代的镜面铜底升级为均热板,热传递速度更快,散热效能更强,可同时为GPU核心和显存颗粒散热。
7根纯铜镀镍热管和均热板接触部分精心加工为方形,能够完全接触到覆盖于均热板表面,从而避免存在影响导热的空隙。
在PCB板上,微星RTX 4070 Ti超龙为12+3相供电。并且采用HCI电感,一体成型设计,具备更出色的电器滤波性能。
微星RTX 4070 Ti超龙的背板也做了相当大的改进,整体采用拉丝工艺金属背板,可以看到背部的装饰logo同样改为了超龙的钻石标志,另外还在内侧附加了导热垫,能起到额外的辅助散热作用。
视频输出接口上,依旧采用了HDMI 2.1 + DP 1.4a*3的四接口设计。HDMI 2.1可支持4K 120Hz HDR、8K 60Hz HDR。
本次RTX 4070 Ti采用NVIDIA标准的单16pin的辅助供电,推荐电源750W及以上。
虽然这张显卡功率没有那么大,但有条件的还是建议大家选择ATX 3.0电源,它自带12VHPWR的16pin供电接口,最高可支持600W供电,并且无需转接也更美观。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适用于RTX 30系列的12pin接口和电源转接器与RTX 40系列显卡不兼容。
在供电接口上方的则是BIOS切换拨杆,左侧为“SILENT”也就是安静模式,而右侧为“GAMING”性能模式,想要体验高性能的玩家建议选择性能模式。
2、NVIDIA GeForce RTX 4070 Ti 架构浅析
本次发布的GeForce RTX 40系显卡由全新的NVIDIA Ada Lovelace架构打造,TSMC 4N NVIDIA定制工艺,旗舰核心AD102达到了恐怖的760亿个晶体管,而在RTX 30系显卡中为280亿个。
与上一代NVIDIA Ampere相比,NVIDIA Ada Lovelace在相同功率下,具有2倍以上的性能提升,最高可达到90-TFLOPS的着色器数据吞吐量。
本次发布的GeForce RTX 4070 Ti达到40-TFLOPS,而不久前发布的RTX 4090则为83-TFLOPs。
完整AD102核心
完整AD104核心
RTX 4070 Ti所使用的AD104
本次GeForce RTX 4070 Ti使用了AD104芯片,标准的5组GPC,NVENC单元削减了3个。
我们再来详细的看看每个SM单元,其中与NVIDIA Ampere架构有着同样的FP32 CUDA核心,同样的FP32/INT32混合CUDA核心,同样的L1级缓存等等。当然,每个SM单元内部的Tensor Core升级为第四代。
不过变化最为显著的,则是第三代光追核心,我们结合两代架构来看。在第二代光追核心中,包含负责边界交叉测试的Box Intersection Engine引擎,和负责三角形交叉测试的Triangle Intersection Engine引擎。
而在第三代光追核心中,还增加了两个新的引擎:Opacity Micro-Map Engines(OMM)和Displaced Micro-Mesh Engines(DMM),这两个新的硬件单元可以极大地提升光追性能(具体原理后文详细介绍)。
至此,每2个SM单元组成一个TPC单元,每6组TPC单元组成一个完整的GPC顶层单元(在部分核心中,会出现5组TPC组成一个GPC单元的情况)。
而每个GPC单元又搭载一个独立的光栅引擎、两组ROP分区(每组包含8个ROP单元)。
由于整体架构分析篇幅较长,关于NVIDIA Ada架构的其他新特性就不在这里介绍了,将在文章末尾以附录的形式展开说明,有兴趣的用户可翻至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