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和理性是什么意思(感性和理性是什么意思举例子)
关于认识的阶段问题,列宁在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许多重要观点。
黑格尔采用了康德的“知性”概念,但他并没有把感性、知性和理性三者并列,而是坚持了传统观点,把感性与理性并列,只是把理性又区别为知性(低级的理性)、消极的理性和积极的理性,此三者与他的总公式——三段式是相应的。
黑格尔认为人们的认识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其客观基础,一种是对现象的认识,而另一种是对本质的认识。他说:“在思维中是怎样的,那它起先在自在和自为中也就是怎样的;它在直观和表象中是怎样的,那它就是现象。”正因为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所以人们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即把感性认识提高为理性认识。
黑格尔说:“不应把抽象的思维简单地看成感性材料的被弃置一旁,而感性材料的实在却又不会因而遭受任何损失,抽象着的思维是扬弃了感性材料并把它这种简单现象归结为只在概念中显现的本质的东西。”列宁对于这些观点都是肯定的,但是,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者,事物的本质在他看来就是客观概念,思维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不过是思维借助于现象而认识自己而已。
因此,列宁指出:“辩证法的拥护者黑格尔不能理解从物质到运动、从物质到意识的辩证的转化——尤其不能理解后一种转化。马克思纠正了这个神秘主义者的错误(或弱点?)。”从物质到意识的辩证的转化也包含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马克思以实践标准为基础克服了黑格尔的缺点,列宁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列宁认为理性认识优于感性认识:“思维应当把握住运动着的全部‘表象’,为此,思维就必须是辩证的。表象比思维更接近于实在吗?又是又不是。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
为什么呢?因为表象能把握实在的各个细节,但由于它是表面的、片面的、零碎的、有限的,就不能把握实在的本质、整体;思维不能把握实在的细节,但由于它能获得本质的、全面的、系统的、无限的认识,就能够把握实在的本质、整体。
正由于这一优点,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具有真理性,例如:“价值是没有感性材料的范畴,可是它比供求规律更具有真理性”。
但是,思维除了对感性材料进行总结、概括、加工制作而外没有其他获得理性认识的途径,只要思维正确地使用了这种抽象功能,理性认识就能优于它所加工的感性材料,所以列宁说:“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如果它是正确的(注意)
一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又说:“为了要理解,必须从经验上开始理解、研究,从经验上升到一般。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
为什么说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呢?因为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表面的、特殊的、有限的认识才能上升为本质的、一般的、无限的认识。游泳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实例,甚至只是个比喻。列宁对此有一段理论上的概括:“认识向客体的运动从来只能是辩证地进行的:为了更准确地前进而后退——为了更好的跃进(认识?)而后退。相合线和相离线:彼此相接融的圆圈。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
尽管这段话并没有详细论述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却明确指出了这一上升运动的根据在于人和人类的实践活动。它说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即否定之否定过程,它是一串首尾相接的圆圈,而交接点正是实践。
这个过程也就是列宁所说的认识的辩证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列宁认为抽象思维,也就是理性认识阶段,也是一个过程。这个思想显然已经包含在前面谈到的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的思想中,辩证法体系与人类认识的规律一致,与人类认识的过程一致,这个规律指的是理性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规律,这个过程指的也是理性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列宁关于本质可以划分为无限多的层次,认识本质也须经历由浅入深的过程的思想,谈的也是理性认识的过程问题。列宁关于知性与理性的区别与联系的思想,谈的也是理性认识的过程问题。
黑格尔把知性看作思维的低级阶段,也就是形式逻辑的思维,而把理性看作思维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辩证法的思维或思辨的思维,他又把理性区别为消极理性和积极理性。从广义说,知性、消极理性和积极理性都是理性。黑格尔还把这些思想同他关于分析与综合的思想联系起来。
在他看来,数学与自然科学都是知性的认识,数学是综合的认识,自然科学是分析的认识,只有哲学,尤其是他的哲学,也就是辩证法,才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认识。
这表现了黑格尔贬低科学、拔高哲学的哲学家偏见,列宁对此无疑是不会同意的,但他并没有对上述思想作出明确的分析,没有指明其合理之处和失误所在,尽管他对这些思想显然是有所肯定、有所保留的。这就为后来者评价黑格尔的这些思想留下了很大的活动的余地。
今天理论界坚持感性、知性和理性三者并列的人不多,许多人都主张把广义的理性区分为知性和狭义的理性,但如何区别知性和理性(狭义的,下同),未能取得一致。有的主张把知性理解为形式逻辑思维,把理性理解为辩证逻辑思维;有的主张把知性理解为形而上学思维,把理性理解为辩证思维;有的主张把知性理解为分析,把理性理解为综合。
这些主张大都能从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里找到一些根据,但用古典哲学家的言论作论证不是好办法。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理论问题,应该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他们的思想,正确地解决知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理性认识的具体过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