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通过经济制裁割韭菜?若实施全面制裁,中国能否扛得住?
近期日本媒体发布了一则新闻引起了关注。新闻中,日媒有模有样地阐述着欧美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的可能性,并且列举了阿富汗和俄罗斯的例子。好像是在提醒中国,要小心美国制裁。若非时间不对,差点就要说谢谢了。
事实上,这种担忧早在美国宣布冻结俄罗斯海外资产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俄罗斯并不是美国制裁的第一个国家,很多年前美国就用同样的方法制裁过伊朗。很显然,对伊朗的制裁并没有影响美元的国际信誉,但对俄罗斯的制裁却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美元的担忧。
究其原因,虽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但是伊朗和俄罗斯的实力差距仍然会使一些国家选择性双标。
美国制裁伊朗时,一部分国家并不担心,因为弱小的不必担忧。这就好比非洲的某个原始部落不会担忧美国对他实行经济制裁一样,因为担忧也没用。而欧洲和日韩更不会担忧,他们或是参与了规则的制定或是抱上了规则制定者的大腿。就像18世纪的欧洲贵族,不会因为他们中的位高权重者打死了一个平民,就停止即将举行的舞会。
但是对俄罗斯的制裁却会引起这些国家,尤其是欧洲的恐慌。因为各国都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家当,能源比俄罗斯多否?实力比俄罗斯强否?
但强大如俄罗斯,仍旧被美国没收了国外资产。所以俄罗斯的今天,是谁的明天?这个问题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细思极恐的。
别看北约和日韩好像在积极响应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然而,兔死尚且狐悲,他们也不是傻子,看到俄罗斯的今天焉能不担心自己的明天。如果不是迫于美国的压力,欧美和日韩也许根本就不想和俄罗斯对上。
而这种结论当然不是随便下的。
以德国为例,俄乌战争爆发初期,德国很快就响应了美国支援乌克兰的号召。先是长篇大论地痛斥俄罗斯,然后为乌克兰献上“真诚的援助”。
有多真诚呢?大约是援助5000个头盔还不送货上门的程度。就差把心不甘情不愿几个大字刻在脑门上了。
至于日韩,更是无需细说,简直是美国养在亚洲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所以正是这种无法诉诸于口的担忧,才酿成了国际社会对美国是否会制裁中国的探讨。
这种行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摸着中国过河。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要摸着中国过河呢?
答案就在我们过去的岁月中。
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受到了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的经济封锁,其封锁力度,要远远高于如今对俄罗斯的制裁。
1949年11月,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一个专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制裁的组织就成立了。这个组织叫“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又是管制又是统筹的,听名字就不是什么好组织,实际上也确实不是什么好组织。好听的名字叫巴黎统筹委员会,是在美国的提议下建立的。该组织成立初期,主要成员有英、法、德、意、日等17个国家。这几个国家就是前一段时间跟风美国制裁俄罗斯的国家,七十年前是他们,七十年后还是他们。
巴黎统筹委员会成立后不久,该组织又火急火燎地成立了中国委员会,专门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如今这个组织虽然早已解散,但美国指挥他们共同实行经济制裁的行事作风却依旧如故。
在这个组织的谋划下,我国很快就经历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制裁。这种制裁不止局限于对贸易的制裁,也包括我们当时本就不多的国外资产。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但凡是和新中国沾点边的,美国一个都不放过。除此之外,美国还对我国实行了科技封锁,这对刚刚建国急于发展工业的我们来说十分不利。
通过以上手段,美国迅速地编织了一张严密的经济制裁网。
这张网在构建初期曾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统计,仅仅是3年时间,我国就在美国的制裁下就损失了5691万美元。
单是从这串有整有零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当时这笔钱我们损失得有多心痛,要知道,这可不是今天的5000万,是建国初期的5000万。
政治上坚决打压,经济上严密封锁,军事上虎视眈眈。刚刚建国,还来不及发育的我们就被迫开始了地狱级难度的反封锁战斗。
我们不得不承认,要论经济制裁的手段,美国无愧是把好手,仅仅是小试牛刀就压制着伊朗至今无法翻身。
但我们不是伊朗,不会被美国严密的制裁大网吓退。不仅如此,我们还开始尝试突破封锁。
我国突破经济封锁的第一步就是和当时同样被美国封锁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进行贸易往来。
这个方法即使到了今天也经常被各国借鉴。俄罗斯在被美国制裁初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中国。欧美制裁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俄罗斯出口中国。欧美制裁俄罗斯的农产品,俄罗斯依旧出口中国。闹到最后,俄罗斯小麦没有砸在手里,反而是欧洲的面包涨价了。
从1952年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成立中国委员会起,到2022年联合各国一起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刚好过去了七十年。
时间是个轮回,无论是七十年前,还是七十年后,中国和俄罗斯都默契地使用了同样的方法。
除此之外,我们还善于使用见缝插针的方法“虎口夺食”。
1952年,斯里兰卡还被称为锡兰,顶着这个寓意光明和富饶的名字,锡兰却出现了粮食危机。
当时的美国和欧洲不但没有为锡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还试图榨取锡兰身上最后的价值。
锡兰因为地理优势一直是橡胶的优良产地,美国利用锡兰急于用橡胶换粮食的心理,不断抬高粮食价格压低橡胶价格。
而正是美国的贪婪给我国提供了突破点。1952年12月,经过谈判,我国与锡兰签订了用大米换橡胶的《米胶协定》。借着这次机会,我国成功地在美国经济封锁的大网上划开了一个缺口。
此后,我国又积极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展开经济合作,不断突破美国的贸易封锁。而说来也巧,今年正好是《米胶协定》签署70周年。
从艰难突破封锁到经济高速发展,这条路,我们走了70年。
其实,在我们为突破美国的经济封锁绞尽脑汁的时候,高举美国大旗的日韩和欧洲并不好过。
二战后,为了挟制中俄,美国为欧洲和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不止迅速恢复了战后经济,还迎来了经济的繁荣期。然而,命运的馈赠早已标注好价格。经济繁荣对日本来说本是件好事,但坏就坏在日本经济发展的实在是太好了,这种好不只体现在日本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上,还体现在对美国的巨大的贸易顺差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资金大量涌入美国,美元迅速升值带来的通货膨胀和贸易逆差,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美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是为了确立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不是为了让日本利用贸易顺差源源不断地从自己兜里掏钱。
为了扭转这种贸易顺差,《广场协议》诞生了。随后在这份协议和各方势力的主导下,日元的汇率迅速上涨。其实就算不签订这份协议,在国际资金普遍比较看好日本经济的情况下,日元也会上涨。但美国粗暴的干预,直接人工加快了这一进程。
迅速上涨的日元对日本的外贸业造成了冲击,出口商们怨声载道。
事实上,日本政府知道美国这是在割自己韭菜,但日本根本就没有拒绝《广场协议》的底气。想想驻日美军的数量,再想想广岛和长崎的“小男孩”。尽管不情不愿,日本还是选择了当一颗自觉的韭菜。
和出口业的冷淡不同,日元的升值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这些国际投资者带来的资金在日本国内掀起了股票和土地的交易热,日本的房价犹如坐火箭一般迅速上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股票和房价的合理上涨有利于经济的繁荣,但当这种上涨达到了某种程度,经济就会像一个充满了气体的泡沫或者气球,看起繁荣绚丽实则轻轻一戳就会破裂。
普通民众和投资者被虚假的繁华迷惑尚且有情可原,可悲的是,日本政府也被这些泡沫迷惑了视线,没有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当日本政府反应过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日本营造了这些泡沫,又亲手戳破了它。真要说美国是日本泡沫经济的幕后黑手,可能有些冤枉。但要说美国没有在其中起到任何作用,恐怕美国自己都不相信。
美国愉快地收割了日本,自然也不能放过韩国。
上世纪90年代,韩国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汉江奇迹”,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讽刺的是,美国对韩国展开了十几年“自由民主”的经济扶持,都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反倒是韩国政府后来直接干预经济和产业转型,并从国家层面进行宏观调控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政府直接干预,国家宏观调控,这些词是不是很眼熟。所以韩国在创造“汉江奇迹”的过程中学习了谁,大家都知道,美国也知道。
但韩国经济最可悲的地方就是,他们根本无法主导自己发展经济的模式。而美国,宁可毁了韩国经济,也不会容忍韩国用自己讨厌的模式迎来辉煌。
和日本一样,韩国早就没有了其他选择。只能在美国的授意下将经济策略转向了更为自由的模式。而被迫踏入“自由模式”的韩国经济,在美国金融巨鳄眼里就是最美味的大餐。无数美国资本闻风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韩国人为地制造了一场金融危机。
整个国家埋头苦干了数年才创造的“汉江奇迹”,顷刻间就被美国资本摘了果子,而这一切的根源仅仅是美国认为韩国的经济“不够自由。”
就像前面所说,那时的日韩还很年轻,他们贪恋美国的援助,然而命运的馈赠早就标注了价格。美国对日本和韩国,就像牧羊人对待他放牧的羔羊。
牧羊人为羔羊准备清甜的泉水和鲜嫩的青草,羔羊以为这是爱,然而牧羊人只是为了在杀羊前给羊贴上最后的一层秋膘。
所以,正是因为跟着美国不止没有捞到什么好处还经常被割韭菜,欧洲和日韩也希望有个国家可以给美国踩刹车。
毫无疑问,我们就是这个天选之子。
美国对日本轻挥镰刀,日本经济的泡沫碎了,美国对韩国伸出双手,韩国的羊毛秃了。
但在日本和韩国的对比下,中国对美国可以说是伸手砍手,织网就撕。在美国的经济制裁下,我们不但没有崩溃,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这效率,这成果,谁看了都得叫一声靓仔。
不过话又说回来,和日韩对美国的言听计从不同,欧洲各国显得更有主见。这种主见在这次美国联合欧洲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欧洲的经济本来就不景气,美国还要求欧洲和自己一起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英国法国和德国这种老牌欧洲强国自然会不情愿。
果然,欧洲各国纷纷响应美国的制裁号召,有人制裁俄罗斯的舞蹈,就有人制裁俄罗斯的音乐,有人制裁俄罗斯的树,就有人制裁俄罗斯的猫。这些制裁看着声势浩大,实则无关痛痒。
对欧洲和俄罗斯来说,双方外贸易的重头戏从来都是天然气和石油。而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有着很强的依赖,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为欧洲各国补上俄罗斯的天然气缺口。
眼看欧洲各国在制裁俄罗斯这件事上耍花招,美国再次对欧洲进行了敦促。这时一个灵魂拷问就出现了,欧洲如果因为制裁俄罗斯而缺少燃料,美国会给欧洲提供帮助吗?
别说,美国还真会。就在3月25日,美国和欧洲签订了一份有关能源安全的协议。协议规定,美国将加大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并帮助欧洲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这份协议看似是为欧洲好,但实则是一箭双雕。
这份协议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从俄罗斯手中抢生意。美国和俄罗斯同为天然气出口国,俄罗斯不止比美国卖得便宜,还比美国离欧洲近,其天然气可以通过管道直达欧洲各国。在这项协议签订前,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一直卖得比美国好。
一旦签订这个协议,美国就可以从天然气出口中赚取大量外汇,而欧洲只能为天然气上涨的价格和运输成本买单。
这份协议的第二个好处就是美国可以借此加强对欧洲的控制,协议中美国要帮助欧洲摆脱的是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而不是对天然气本身的依赖。
如此,欧洲在能源上不但没有变得安全,还要花更多钱。
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美国是一个多不靠谱的盟友,一边指望北约各国在军事和政治上跟自己穿一条裤子,一边还不忘疯狂割盟友韭菜。
说完美国和他心思各异的盟友,我们再来说说自己。
自2008年的那场经济危机后,中国就已经成为了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我们既为世界提供商品,也为世界提供市场。
别看美国和欧盟整天叫嚣着要制裁中国,但事实上,在美国和欧盟的贸易伙伴中中国长期稳定在前三的位置。
中国生产的产品和庞大的市场早就是国际经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欧洲仅仅是制裁俄罗斯的天然气就伤筋动骨,更何况是制裁中国。
经济制裁从来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旦制裁涉及与民生相关的领域,制裁国本身就会发生极大的经济震荡。
依旧以制裁俄罗斯为例。美国和欧盟刚宣布要制裁俄罗斯,他们国内的股价就发生了巨大的动荡,无数人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随着制裁的持续,各个制裁国的燃料和粮食价格飞涨。前者尚可忍受,后者则会造成老百姓民不聊生。
制裁俄罗斯尚且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更何况是GDP总量是俄罗斯十倍的中国。
如果要像制裁俄罗斯一样制裁中国,美国必须要拿出赌上国运的勇气。当然了,如果美国真的选择制裁中国,以美国的行事风格,不可能独自承担这种风险,必然会拉上欧洲和日韩,到时候不管日韩和欧洲是否愿意,都必须下场,然后遍体鳞伤。
以如今的经济形势,不只是我们自己不想掀起经济战,美国也不想和中国两败俱伤。即使是特朗普这样特立独行的美国总统,在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的时候,也是选择性地制裁。
所以,无论其他国家怎么想,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成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如果发生震荡, 世界经济都会随之摇摆。这种摇摆对大国来说伤筋动骨,但对一些经济体没有那么完善的国家来说,破产只在朝夕。
依旧是以针对俄罗斯的这场经济制裁为例,卢布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贬值后,已经出现回升,俄罗斯依旧活蹦乱跳的和欧美继续战斗。而就在大家围观美俄大乱斗的时候,万里之外的嫩巴黎却宣布自己就快要破产了。
国际经济就是这样,大国乱斗小国遭殃。
当然,我们并非过分乐观的认为美国永远不会对中国动手,但也不必过度担心。美国政府的想法我们无法预料,但我们可以预料的是,国会议员们背后的金主肯定不想掀起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此外,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国家对国内经济的调控能力,要远高于其他国家。一个消息如果能引起我们普通民众的注意,国家肯定早就已经采取行动了。所以即使美国全面制裁中国的那一天真的会来,国家也有能力将这件事的影响降到最小。
儿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又会有多坏呢?美国在核领域封锁中国,中国顶着压力造出了原子弹。美国在芯片领域制裁中国,中国的半导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美国在手机系统领域制裁中国,华为的鸿蒙系统发展得风生水起。美国在航天领域制裁中国,中国以一己之力独自建造了自己的空间站。所以,任何制裁只会激发我们的潜能。
好啦,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下期不见不散,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