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见人爱、智趣鬼马的“大头佛”,欢笑了一代代佛山人!
佛山有一个萌萌哒的人物形象,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会充满欢声笑语,他就是——身形胖胖,头大可爱,搞笑鬼马的大头佛。
关于“大头佛”的传说
相传,古代广东佛山某街有一户人家,家中只有一个寡妇和她的独生子,独生子的名字就叫佛山。由于佛山的头长得特别大,绰号叫“大头佛”。“大头佛”喜欢玩秋色,但由于“大头佛”的母亲觉得玩秋色是演戏,不愿让儿子参加。
有一年秋色巡游时,“大头佛”偷偷跟随秋色队伍一路玩耍,母亲发觉后,便拿着一把葵扇追来,并用葵扇打“大头佛”,边打边骂,“大头佛”则左闪右避,在秋色队伍里左穿右插,人们以为这幕“寡母当街打仔”的闹剧是秋色的新节目,不禁在旁喝彩。后来,民间艺人将此编成秋色游行的一个节目。
令人捧腹的鬼马表演,背后有套路
通常情况下,大头佛是和舞狮配合表演的,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传统的“大头佛”,也有自己固定的四个套路,包括日常生活、担锄耕田、拜四方和采灵芝遇狮子。
第一套:日常生活
大头佛早上起床洗脸刷牙,却把鞋擦当牙擦,镬铲当舌擦,行为次序颠倒。
第二套:担锄耕田
大头佛担锄去耕田,其中一些细节如大头佛一开门就摔一跤的憨态,用锄头去敲钟的顽皮相,以及耕田时的许多趣事,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劳作情景。
第三套:拜四门
大头佛拜四门,即向四个方向拜祭,表现了他上香拜祭的粗鲁,插香时,就像锄地那样大力地插香,原本严肃的场面也变得滑稽搞笑。
第四套:采灵芝
大头佛上山采灵芝遇到狮子,然后与狮子搏斗,这套节目需要狮子配合。
随着时代发展,舞狮人都分散了,学武的人少,学大头佛的人更少,曾经学过的后来也就忘了。大头佛的四个套路越来越少人玩,后来更只剩下了街头引狮一种玩法。
这张欢乐喜庆的脸还将继续传承下去
提起大头佛,不得不提起九江“大头佛”表演技艺的传承人曾根。曾根于1928年1月出生,是南海九江人,大家都尊称他为“根叔”。1956年,根叔拜周家拳第一代传人关铁学习周家拳和大头佛技艺。
根叔和他的“大头佛”。
根叔提到,“黄飞鸿的功夫很厉害,我也想像他那样厉害,但我更想学‘大头佛’!”除了拜师学功夫,更多时候,根叔还是靠自己思考变通,摸索出一条新的“功夫之路”。
他是个有毅力的人,80岁还仍然坚持锻炼,坚持表演“大头佛”。根叔说:“‘大头佛’很鬼马,能逗大家开心,我看到大家开心了,自己也就开心了。”这或许就是根叔多年来坚持表演“大头佛”的理由吧。
根叔为小朋友们现场示范“大头佛”表演。
经历了“文革”,“大头佛”的表演技艺一度濒临失传。为了让这种习俗得以保存,根叔和邓炽棠兄弟、关辉洪师傅等一同回忆、整理有关资料,经过多次重复演习,终于将传统大头佛的四个套路,整理完毕,并将其完整传授下去。
2009年,“大头佛”表演被列入佛山市第二批遗产保护名录,并成为佛山秋色巡游的固定表演环节,只要有大头佛的出现,都能引起观众阵阵欢笑。
佛山秋色巡游中的“大头佛”
2014年,来自佛山的“大头佛”更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成为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压轴节目。
西樵民乐小学《佛宝闹狮》剧照
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大头佛”,用傻憨、逗趣的土根形象,娱乐了几代人。如今根叔虽然离去,但他舞动大头佛这一颦一笑的神情,相信会一直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开心符号,也会有更多的佛山人擎起这面代表佛山文化的大旗,沿着根叔的道路一直走下去,让大头佛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开心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