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侨中学一所著名侨校的变迁史
开侨变迁
侨校经过数十年
翻天覆地几搬迁
一年更比一年好
迎着朝阳永向前
开侨中学位于长沙西郊。民国11年(1922年)着手筹办,以吴在民、谢美祝为募捐专员,向美国、加拿大、南洋、香港等地的开平籍同胞劝捐6年,共筹得港币60万元。民国18年(1929年)2月经广东省教育厅核准立案,同年破土动工。民国22年(1933年)秋招生开学。
首届招收初中生2班98人。首任校长陈家骥。为保障学校经济来源,校董会将建校余款在香港购置楼房2座,以楼租作为办学经费。
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往百合沙朗周氏宗祠、蚬冈、锦湖等地开办。
民国37年(1948年)9月,有初中学生7班320人。
1956年,改为公立学校。全校共有初高中15班,学生700多人。
1969年,学校停办,校舍为开平县师范学校和佛山地区师范学校所用。
1978年,学校复办,县人民政府拨款修葺了校舍,增添了教学设备,充实了师资力量,并列为县的重点中学。1983年,列为江门市重点中学。
开侨中学创办以来,得到了广大华侨、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1980—1985年,华侨、港澳同胞向学校捐款港币174万元、人民币112万元,其中香港同胞利国伟家族捐助港币100万元,兴建了“伟伦科学馆”以及两个游泳池;利国伟、黄仲安捐建女生宿舍大楼1幢;利国伟、胡耀坤捐建教师宿舍大楼1幢;澳门同胞崔德祺、叶汉捐建体育馆1座;司徒辉、陈广就捐赠现代化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一批。1986年。校董会筹款兴建宿舍大楼和膳堂各1座。与此同时,还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面包车、电视机、录像机、电影机、录音机、影印机等物品一批。
1986—1987年,美籍华人胡超华硕士志愿回开侨中学任英语教师,并将他一年半的工资收入5400元,加上自捐4600元,设立“胡超华先生英语奖学金”;香港同胞关文清捐资设立“关文清先生奖学金”;吴在民的孙子吴天任及其家人,捐资设立“开侨中学吴在民先生奖学金。
1988年新业堂基金会捐港币15万元兴建“新业堂纪念楼”。1991年开平县人民政府拨款45万元(人民币)兴建了“开侨女生第二宿舍楼”。1992年利国伟先后捐港币130万元兴建了“伟伦男生宿舍楼”。
2006年是开侨中学飞速发展的一年。著名实业家周润赏先生鼎力捐助150万元科学大楼建成剪彩,后再捐资50万元添置学校实验器材。由著名侨领方君学先生捐资200万元方君学蒙惠言教学大楼落成剪彩,宏伟壮观。新伟伦男
生宿舍大楼落成,楼高八层,容纳1100多人住宿,大大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校董会运动场竣工剪彩。学校图书馆扩建并修辑一新。新建千兆校园网,遍布校园每个角落。
1992年,学校占地面积6.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教职员109人,学生1480人,其中初中12班774人,高中12班706人。
现在校园占地150亩,63个高中教学班,学生3200多人。专任教师256人,职工6人,共262人。其中,高级教师和研究生学历10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2008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实现由省一级向国家级学校的历史跨越。
学校拥有教学楼三幢,分别是方君学蒙惠言教学大楼、伟伦教学大楼、南楼教学大楼,其中 方君学蒙惠言教学大楼,楼高七层,有教室、办公室和多媒体电教室共 57 间,是学校的中心教学大楼,所有教学班均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学科教学设备均按国家标准配备,现代化教育设备达到了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标准。实验楼两幢:伟伦科学馆、周润赏科学楼,共有实验室 33 个,仪器设备均按省一级学校标准配备,计算机 340 多台。图书馆一个:新业堂图书馆藏书达 13 万多册,电子读物 7 万多册,有 60+2 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一间。学生饭堂一个,能同时容纳 2500 人就餐。
投资700 多万元的大礼堂,兼有体育馆、会堂两用功能,室内有木地板篮球场,宽阔的乒乓球室、健身房,为体育课和体育训练提供良好条件。室外新建了 8 个水泥篮球场,2 个水泥排球场, 8 个水泥羽毛球场,有标准 400m 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
学校实行全寄宿管理,有五幢学生宿舍大楼,共 340 间宿舍,可容纳 3400 位学生住宿,每个宿舍有阳台、冲凉房、卫生间。
开侨中学人才辈出,曾培养出邓一飞、吴群卓、陈光远、谭沃荣等革命烈士,周天行、谢永宽、关殴洛,黄笃维,关晓峰等人物及陈万鹏、陈安球、谭锦濠,梁仲华等知名学者专家、企业家,近年高考还培养了邓就庆、谭健豪、陈智发三位省状元,谢树权、许淑燕两位江门市状元。每年有一批学生考上清华、复旦、人大、交大等大学。
开侨中学由1933年创立,到2022年,走过了89个年头。由刚开始只有两个初中班98人的私立学校,发展到今天的初高中完全公立学校。由普通中学到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最近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开侨中学揭式暨开平市开侨中学教育集团成立揭牌仪式在开侨中学演播厅隆重举行。(本文资料来源由开侨中学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