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读完《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
人教版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小猴子下山,路过玉米地掰了一个;来到桃树下,看到桃子,扔了玉米就去摘桃子;走到瓜地,看到西瓜,又扔了桃子去捡;后来看到小兔子,又扔了西瓜去追,最后空手而归,什么也没有。
在知常容看来,这篇课文应该给大人读,而不是给小孩子读。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聊的主题:
你还在做一个追赶潮流的人吗?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肯定有所求,也肯定希望能够找到共同语言,追赶潮流是一种好方法,成了很多人的选择。知常容记得“流浪大师”沈巍先生最火的时候,周边的宾馆都涨价了,因为有太多的人来看。沈先生推荐的《了凡四训》让当时旁边的新华书店卖断货,当时沈巍先生带货能力真不是一般的强。我不太清楚的是那些购买了《了凡四训》的朋友有没有认真在研究和研读呢?还是将这一本书束之高阁而蒙尘已久呢?
有一个作者写了一本介绍一年看三百本书的方法,他说可以让我们有效率地读书,然后教我们如何利用读书笔记去记内容,再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我当时看到这个介绍第一个反应就是一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平均一天多一点要读一本书,我不知道他说的书有多厚,我也不知道读书者是几岁的人,但我觉得能有这么多时间吗?不工作?不处理家处?没有社交?
就算这些都没有,你有足够的时间读这三百本书,那我只想问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难道只为证明你自己的脑容量有多大?
有人说互联网一秒产生的知识量就足够一个人读一辈子都读不完,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真的,但起码我知道很多人都沉迷在各种信息和潮流之中不知道如何选择,或者干脆全盘接受。
他们都是赶潮儿,他们对资讯十分熟悉,他们对国内外形势,国际事件,明星娱乐八卦等等一切事物都很熟悉。只要说起这些,他们都会如数家珍,分析的头头是道。
获得资讯,追赶潮流,一年看三百本书,这些都需要时间的。
上天是公平的,每一个人的一天也就是24小时,能活也就三万多天。
不可否认的确有很多人是可以挤出时间来,的确有些人效率很高,但那只是一小部分人,是极小部分人。
请您冷静一分钟思考,这么多年下来,你对这些潮流如数家珍,最后剩下什么?
我不知道那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最早来自于哪里,用小猴子来当主角这是良苦用心。猴子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孙悟空,孙悟空有一个典型的特点那就是“猴性”,也就是坐不住,沉不住,急躁。
小猴子下山看到一个好的,就捡一个,然后丢一个,再捡一个,这不是活脱脱的赶潮儿吗?
有一些小孩子会觉得很奇怪,这个小猴子为什么这么笨呢,不能全部拿回家吗?有些大人也跟着起哄,说这小孩子聪明。
我不清楚这个故事的出处,但凭我的感觉这种逻辑应该是传统文化逻辑一脉,应该是中国古人发明的故事。
小孩子说为什么不全拿回家,那是因为这些孩子是蒙童,他们本身就有“猴性”,他们只会看到好的东西,却不会去考虑有没有这个实力拿。
跟着起哄的大人难道也有“猴性”,眼中只看到这些诱惑性的东西?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怎么可能拿这么多东西呢?这是这个故事设计给我们的逻辑。
举小猴子为例,不是真的去研究猴子,而是将小猴子当作隐喻,突出“猴性”。这一点小孩子理解不了的,这个故事当他有印象之后,成年的某一天突然想起就能懂了。
这是一颗种子,你一定要把这颗种子支解了,那种子自然发不了芽。
探究是好事,会思考也是好事,但有些东西支解之后反而就不能明白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
当他真读懂的时候,他就会记住小猴子这个教训,明白“猴性”是不可以的,最后会一无所获。
一直在追赶潮流的人,你能看明白《小猴子下山》吗?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
这是第47章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因为这个世界很大,我们得出去看看,才能长更多的见识,俗话说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看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怎么可能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呢?
我们之间相互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我们要获得更多,获得更多,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相互传的次数多了,慢慢所有人都相信这句话是对的。
所以
我们都在拼命,在拼命什么?拼命获得更多
。
拼命努力是对的,但是获得更多 ,
更多是啥东西?
蔡志忠他就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很少使用现代资讯,那他落伍了吗?他的漫画依旧很畅销。
袁隆平就一心沉浸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之中,他落伍了吗?他的研究获得全人类的尊重。
很多明星也没有社交媒体账号的,或者很少上社交媒体的,比如像《锵锵三人行》的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上就说很少用,他上网是因为做节目需要,很少上社交媒体,对他的影响力有影响吗?
郑佩佩女士曾经参演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饰演“华夫人”,她是以“打星”的身份出道,曾经是著名的“打星”。
有一次节目采访中,主持人问他陈港生的功夫是不是真的。她反问谁是陈港生。很多人都知道陈港生就是成龙,但是她不知道。当别人介绍了之后,她才恍然大悟说原来成龙就是陈港生。
当一个人专注自己的领域的时候,自然不会对其他有过多关注,因为根本没有精力,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王阳明的弟子问王阳明,人可不可以有自己的爱好。王阳明说你去除私欲都来不及,哪有那么多时间呢?一个人以恻隐之心,父兄之爱为根,持续浇灌,方可长成大树,这是一生之事。私欲如尘,一刻不清必会蒙尘。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什么是知行合一,知即行,行即知,知而不行是啥?
不知也。
那你了解这些资讯,追赶潮流是为了什么?工作?爱好?还是打发时间?
你觉得你时间很多,说明你还很迷茫,你还没有找到方向。因为一个有正事做的人哪会迷茫呢?
小猴子为什么这个想要,那个也想要,因为它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论语》开篇就来一句:学而时习之,学什么?
学知识?学资讯?还是学什么呢?《"学而时习之"为什么排首章首节,有何特殊?知常容给出解释》有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
孔子让他儿子学诗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背诵吗?让他学礼是为什么?是为了背诵吗?
当一个人明白自己要什么,他不会去追赶潮流,同样他也不会觉得时间很多。他知道自己要什么,自然不会在西瓜,兔子,玉米等中间无法选择。
这就是《小猴子下山》告诉我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