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才亮:深耕细作开拓专业法律实务新维度
朱泱余 本报记者 李海洋
作为拆迁法实务专家,从业二十多年来, 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才亮潜心从事法学研究,多次参与相关立法工作。不但具有扎实的法律功底,同时具有拆迁等领域的丰富实务操作经验,能够深入思考,将法律原理与相关领域经验做法融会贯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才亮更是把老百姓的心声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贯彻“人民律师为人民”的宗旨。
入行是偶然也是必然
王才亮回忆起来自己入行时说,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与征地拆迁结缘。“我从早期在国企工作到加入律师行业完全属于偶然”。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政法大学的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举办了一个企事业法律顾问培训班。王才亮到这个培训班学习了半年,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去后他马上报名参加法律课程学习,并参加了律师资格考试。
“法律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法治人才是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保障,也是全面准确推进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王才亮表示。
由此,王才亮毅然决然地从企业管理岗位上转到了律师工作中来。20世纪90年代,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强调律师的专业化。“当时,我选择了医疗事故和城市房屋拆迁两个方向进行研究。”王才亮告诉记者,当时国家正推动修改相关行政法规,把原来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上升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基础上正在修订《城市房屋管理条例(草案)》。
2002年,王才亮带着《房屋拆迁实务》和《医疗纠纷处理实务》这两本书来到了北京。王才亮表示,为了在专业化道路上深耕细作,以及更好地办理律师业务,最终选择了征地拆迁专项,之后就一直坚持以拆迁为核心业务,并在北京创办了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
“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到纠纷处理,有太多的问题需要研究,一投入研究之后就无法自拔,因此这么多年一直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王才亮感慨地说。
对于部分人提出的只要看看条例就能处理拆迁纠纷的说法,王才亮并不认同。“关于国有土地补偿和房屋征收补偿的规定虽然只有三十多条,但其中蕴含的法律规定可不在少数。”王才亮告诉记者,例如拆迁,随着拆迁活动越来越多,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多,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三旧改造,再到现在的城市更新,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但从本质上来说都属于拆迁。
近年来,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围绕拆迁发生的刑事案件研究出了许多成果,并以拆迁问题为起点拓展到了相关领域。
王才亮在律所授课时提道, 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参与,经过多年的实践,“一带一路”合作从理念、愿景转化为现实行动,取得了重大进展。不过在业界,极少有人研究行政法对“一带一路”合作的影响。这时,王才亮就与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同事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走在了同行前面。
王才亮说,总结经验尤为重要,当同行还在满足于十几年前的城市房屋拆迁、住宅拆迁补偿等常识性问题时,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就已经进入到新的研究领域。
党员律师发挥骨干作用
“目前在我们所的骨干律师当中,共产党员占了大部分,且年轻党员居多。”王才亮告诉记者。近年来,党员律师发挥了骨干作用,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疑难案件、公益性典型案例当中,党员律师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
王才亮认为,党建工作与律师业务相辅相成,党建工作对律所形成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精通、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律师队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提升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带头作用和律所文化的形成方面,党员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所里接到法律援助工作,党员律师就起到了带头作用。所里一旦有这种案子,大家都争着做。
“近些年来,一些律师将经济效益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由此导致律师队伍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律师职业当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王才亮说。
据了解,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业务主要以行政诉讼为主,并兼顾由不动产纠纷引起的刑事或者民事案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老百姓。在谈到当前房屋拆迁相关案件最大的难点时,王才亮很有感触。他直言如果能够坚定司法原则,让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要求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切实解决行政争议,那么案件的处理将更加顺畅。
“如何让群众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让政府的项目能够落地,律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王才亮说,这其中既要考虑城市的发展,也要考虑地方财政收入,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怎样才不会损害老百姓的利益。要让老百姓相信法律,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帮助群众维权是律师的职责,也是依法治国所需要的,所以应组织律师提前给群众宣传普法,让群众依法维权。
王才亮认为,律师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法律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法律的修改和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尤其是通过个案推动立法。“法治的基础一定是老百姓懂法、信法、守法,律师通过这方面的工作和努力,让法律得到弘扬,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政府提高公信力。”王才亮说。
提起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社会恶性事件,王才亮感到痛心不已。他说:“法律工作者,特别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共产党员律师,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用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也是律师工作追求的终极目标。”
王才亮对年青一代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他表示,一名成功的律师,绝不能仅仅靠营销,更要靠硬实力,要比客户先行一步,提出真正有发展意义的建议,这样才能获得客户的信任。“律师要运用现代工具、现代手段,更要关心社会的进步,这样才能够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王才亮强调。
改善营商环境化解纠纷
谈到近年来经手的拆迁纠纷案件,王才亮认为,律师应把工作重心放到营商环境改善上。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律师不仅为企业的合规经营、风险防范、稳工稳岗等提供法律服务,在推动营商环境和切实化解矛盾方面,律师也作出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成绩。
行政诉讼是推动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王才亮介绍,他们代理江西赣州的一起投资纠纷案件,有个外商在赣州投资建立一个大基地,钱投进去了,通过招拍挂拿到土地后,政府却改变了规划。该怎么补偿?外商已投资超过3亿元,政府表示,按照征地标准只能补偿几千万元。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接手这个案子后,通过江西省行政复议办公室做工作,与赣州市有关部门协商,提出妥善解决纠纷的方案,把这起纠纷作为改善营商环境的标志性案件,结果案子得到了顺利解决。
“另一个成功案例也值得一提。”王才亮告诉记者,“该案是最高法通报的不动产维权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
据介绍,福建古田县通过招商引资要建一个五星级大酒店,后来当地政府考虑到环保标准,不再开发建设,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间接损失。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收回土地,把地上建成的房子拆迁就能解决的问题。后来,在福建省高院和福州市中院的支持下,实质性地解决了争议,妥善地解决了问题。
王才亮认为,投资商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基本保证就是实质性地化解矛盾,维护好营商环境。“企业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段木头,我们要将企业当作有生命的个体去处理,这就需要依法行政,营造比较好的营商环境。”
至于如何创造和维护好商事法治环境,王才亮表示,首先要正视违法行政行为是对商事法治环境破坏最大的因素。比较民事违约、违法行为,以及刑事犯罪行为、违法行政行为具有量大、面广、影响长久且难以改正的特点。
“因依法行政包括了立法、实施、执法,各个环节都要遵守法律规定。”王才亮强调,所以及时纠正违法行政行为对构建优良的商事法治环境意义重大,具体措施包括鼓励依法维权,完善行政复议机制,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纠错功能等,要让每起诉讼克服“立案难”“公正裁判难”,真正树立起司法权威。此外,舆论监督到位也是不可缺少的。
“律师的一种成就感来源于能够为同行、为法律业界提供标杆性的案件。”王才亮说。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代理的相关案例曾被最高法和最高检列为典型案例。
在谈到律师的使命时,王才亮颇有感触:“律师既要为政府依法行政建言献策和提供法律服务,更要为行政行为相对人、利害关系人提供法律服务,从而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在依法治国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历史赋予律师的责任,也是个案推进法治进程、律师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王才亮对律师执业有着自己的定位,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律师应‘半为自身半为公’。律师挣钱养家糊口是‘半为自身’,但律师还要对社会有公益性,要为社会作出贡献,为社会提供服务,这就是‘半为公’”。
来源: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