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北伐时并未完全剿灭朵颜三卫,有明一朝朵颜三卫始终存在
朱棣第三次北征,没有战功,回京途中他大败朵颜三卫。但朵颜三卫一直都存在,而后的明朝历史中的土木堡之变也可以看到朵颜三卫的身影。终有明一朝,朵颜三卫一直存在。
所谓“兀良哈三卫”,亦称“朵颜三卫”指的是明朝在东北所设的朵颜、泰宁、福余三个蒙古卫,其部众分别是由兀良哈、翁牛特、乌济叶特为主组成的明朝史书以“兀良哈三卫”统称之也叫“朵颜三卫”。
兀良哈部与朵颜卫的历史
兀良哈为一个古老的部落,初分布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不儿罕山(今肯特山)至巴尔忽真隘(在今贝加尔湖东)一带,后归属蒙古,参加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其著名战将者勒篾、速不台、察兀儿孩等,在成吉思汗建国时被封为千户长。速不台子兀良哈台曾西征至东欧,并与忽必烈南灭大理、南宋。
蒙元时期,该部即发生分化,部分“森林兀良哈”人西迁加入斡亦剌(卫拉特),大部分留在肯特山一带,担负着守护成吉思汗禁地(葬地)的神圣职责明中期成为达延汗的左翼兀良哈万户;另一支于元中叶以后在者勒蔑后人率领下,跟随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之子额勒只带,入居东部封地朵颜山(大兴安岭南麓)一带,元朝设“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治之,其中混合有东迁至肇州的兀速、憨合纳思、吉利吉思的部众。明代,成为朵颜卫的主要部众,并以朵颜山为卫名,但自称仍为兀良哈。
翁牛特部和泰宁卫历史
翁牛特,明代汉籍又作往流、留、翁流、翁牛等,均为蒙古语“翁里郭特”之简译,意为“有王的人们”。明代,翁牛特的名称分别出现于两个颇为著名的不同部落中,一个是明初故元辽王阿札失里(成吉思汗末弟斡赤斤后裔)的属部;一个是明中期毛里孩王(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后裔)的属部。
它们都活动于大兴安岭及周围地区。蒙元时,翰赤斤的封地在大兴安岭以东的沿剌沐涟(今松花江)和纳活沐涟(今嫩江)流域,并负责辽东等地军政事务,其后人被元朝封为辽王,子孙世袭。
传至辽王阿札失里时,元亡明兴,北元又多次被明军击溃,遂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率部投明朝。翌年,明设泰宁卫以居之。因其驻地包括元代的泰宁路,故以泰宁卫名之。其主要部众为翁牛特部,自称为“往流”。别勒古台的封地本在大兴安岭以西,位于斡难河流域和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流域之间。其子孙被封为广宁王,与辽王并辖兵马。别勒古台孙爪都,曾被忽必烈派驻辽阳行省的陈河(今黑龙江省的汤旺河)任探马赤。故别勒古台的后裔中有一支驻牧于大兴安岭以东其部落亦名翁牛特。
明景泰六年(1455年)至成化五年(1469年)在《明实录》等史籍中记载的毛里孩王,是别勒古台的后裔,其部众仍称翁牛特,与泰宁卫的往流(翁牛特)各自独立成部。
毛里孩王率部活动于大兴安岭东西,西入河套,攻杀喀喇沁部领主孛来,立元裔脱脱不花长子摩伦为可汗,向东征服兀良哈三卫,一度称雄于北疆。
乌济叶特部和福余卫历史
乌济叶特部亦是北疆古老的部落,可上溯到辽代所称的兀惹、乌惹、乌若、乌舍,《金史·地理志》作兀的改、乌底改(所有格形式)。元、明时期汉译为吾者、兀者、斡者、斡拙(单数形式)。
据《蒙古黄金史》所载,该部被成吉思汗收服后,封与其幼弟斡赤斤,该部居牧地亦作为斡赤斤的领地。不过,元代所指的兀者地区,包括大兴安岭以东直到外兴安岭一带该地区还居有女真诸部。明朝也把一些女真部落的分布地称为兀者,并设立兀者诸卫。
但是,明代蒙古人把乌济叶特人和女真人是区别开的,据《蒙古源流》和《蒙古黄金史》等所载前者称为“六千乌济叶特”,是蒙古诸部之一;后者称为“三万女真”,不属于蒙古部落。
乌济叶特是很强悍的蒙古部落,明初已南下至瑚裕尔河(今乌裕尔河,在今齐齐哈尔东北,金代在该地设蒲与路,元代设灰亦儿等处怯邻口千户所)。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朝在该地设福余卫,其主要部众为乌济叶特人,自称“我着”(乌济叶特的简译)。建文四年(1402年),该部助燕王朱棣“靖难”,夺取皇位有功,得到明成祖的大量赏赐和敕书。
约宣德末至正统初部分乌济叶特人加入卫拉特,成为和硕特部的属众。卫拉特领主也先统一蒙古时,征服兀良哈三卫,福余卫的乌济叶特人被迫服属之。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之变”中,也先俘获明英宗,将其留养于乌济叶特部。
景泰元年(1450年),该部奉也先命,将明英宗送还明朝,又得到明朝大量赏赐和敕书,凭敕书每年可与明朝通贡互市,领取赏赐。达延汗时,该部隶属于喀尔喀万户为内喀尔喀五部之一,被达延汗授予第六子阿勒楚博罗特(纳力不刺台吉)。
明初居于瑚裕尔河至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的乌济叶特、兀良哈、翁牛特诸部落,处于明朝和北元之间,其居地成为明军北上或北元南下进攻北京的战略要地,其得失向背都会对南北的形势产生重大影响,故有明一代,北元和明朝在这里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朵颜三卫的建立
洪武二十年(1387年),北元丞相纳哈出20万众被明军包围被迫降明后,札剌亦儿部瓦解,其北邻的翁牛特、兀良哈、乌济叶特即暴露在明军之前。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在与明军的决战中败亡,三部又失去了依靠,于是这一年的十一月,故元辽王阿札失里、会宁王(疑为广宁王)塔宾帖木儿等率部降明。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设泰宁、朵颜、福余三卫,以阿札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所部,隶明朝大宁都司。
永乐七年(1409年),转隶明朝奴儿干都司。三卫地初在潢水(今西拉木伦河、西辽河)以北,自怀山(今大兴安岭东)至东金山(今怀德附近)。正统年间逐渐南下,入大宁境(今西拉木伦河以南),“自大宁(老哈河畔的大名城)前抵喜峰口,近宣府(宣化),曰朵颜;自锦(锦州)、义(义州),历广宁(北镇),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在辽阳以西),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
朱棣大败朵颜三卫及三卫后来的历史
明朝在边远地区推行“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建此三卫,并给予一年两贡或三贡的特殊待遇,又在开原、广宁专设三处马市与之互市,目的是笼络三卫的首领和属众,使之成为明朝东北方防御北元南下的屏藩。然而三卫首领只能因南北双方势力之盛衰,依违于明朝或蒙古(包括卫拉特)之间。
永乐年间,东蒙古的阿鲁台太师称强蒙古控制了兀良哈三卫。永乐二十年(1422年),明成祖出征阿鲁台,回师时在屈裂河(今归流河)大败依附阿鲁台的三卫。
正统时,三卫又依从于卫拉特领主脱欢、也先父子。正统十四年(1449年),三卫为也先作向导,大破明军于土木堡,俘明英宗。
也先卒后,卫拉特势衰,三卫又先后被东蒙古的毛里孩王、亦思马因、达延汗、图们汗等控制,有的并入内喀尔喀五部。明末,后金加入对这一战略要地的争夺,三卫被后金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