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原文及翻译译文
《《祭侄文稿》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祭侄文稿》原文及翻译译文
《祭侄文稿》原文及翻译颜真卿
原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①。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②。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口③: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④,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迫”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⑤。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⑥。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⑦?呜乎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东近”涂去)河关。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⑧(“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卜(“➹”涂去)尔幽宅(“舍”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⑨!
注释:
①维乾元元年……三日壬申:“乾元”,为唐肃宗李亨年号。“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庚午朔”:那个月的朔日是庚午日。“三日壬申”:那个月的初三日是壬申日。祭祀就发生在九月初三日。
②第十三叔……丹杨县开国侯真卿:“第十三叔”,颜真卿在从兄弟十五人中排行第十三。“银青光禄夫”阙“大”字,应为银青光禄大夫。“蒲州”,地名。“丹杨县”,地名。742年(唐天宝元年)丹杨郡移置润州(今镇江),同时改曲阿县为丹杨(阳)县。
③以清酌庶羞……季明之灵口:“庶”,各种;“羞”,通馐,食物。“庶羞”,指各种食物。“季明之灵口”的“口”表示字不识。一释作“曰”字,一释作“今”字。
④惟尔挺生……方期戬谷:“挺生”:挺拔生长,亦谓杰出。“夙标劭德”,夙标,《晋书•王敦桓温列传》:“韫文武之奇才,见赏通人,夙标令誉。”“阶庭兰玉”:喻能使门楣光辉、有出息的子弟。《晋书•谢安传》:“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夙标幼德”的“幼”字,一释作“劭”字,劭,高尚美好之意。
⑤何图逆贼闲衅……亦在平原:“闲衅”,“闲”同“间”,亦作“间衅”。伺隙;乘隙。《文选•张衡〈东京赋〉》:“巨猾闲衅,窃弄神器。”薛综注:“闲,候也;衅,隙也。”“常山”即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平原”即今山东德州陵县。
⑥仁兄爱我……孤城围逼:“归止”,止:助词。《诗.齐风•南山》:“既回归止,曷又怀止。”“爰开土门”:爰,乃,于是。土门,今河北井陉,唐时为战略要地。“蹙”:紧迫。
⑦父陷子死……百身何赎:“遘”;遭遇。
⑧呜呼哀哉……及竝同还:“河关”:河,黄河;关,指蒲津关。二者合称,指蒲州。颜真卿时任蒲州刺史。颜真卿在《蒲州刺史谢上表》中说:“此州之地,尧舜所都。表里山河,古称天险。”“比”;亲近。“榇”,《说文解字》棺也。“首榇”指盛装季明首级的棺木。“及兹同还”的“兹”字,一释作“竝”字,即“并”。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竝”:并也。从二立。一起。颜真卿《祭伯文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有“脱于贼手,并得归京”句。[8]
⑨抚念摧切……尚飨:“抚念摧切”,抚念:悼念。摧切:伤痛摧心深切。[9]
翻译
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农历是戊戌年。农历九月的朔日是为庚午日,初三日壬申,(颜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加使持节、蒲州诸军事之蒲州刺史。授勋上轻率都尉和晋爵为丹阳县开国候的颜真卿。现今用清酒和多种美食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词曰:
惟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颜真卿)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担任太守之职。仁兄(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即担任联络)。你既已回到常山,于是土门被夺回。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安禄山)的威风大受挫折。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攻陷氏父亲(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那里还会有完卵存在!天啊!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念及你(季明)遭遇这样的残害(被杀后只留头部,身体遗失).就是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呜呼哀哉!
我承受是上的恩泽,派往河关(蒲州)为牧。亲人泉明,再至常山,带开盛装你首级的棺木,一同回来。抚恤、思念之情摧绝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灵震颤,容颜变色。请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呜呼哀哉!
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2、《祭十二郎文》原文及翻译译文
《祭十二郎文》原文及翻译韩愈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就因与犯罪的宰相关系密切而受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次年死于贬所。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我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以后,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韩愈《祭十二郎文》
3、《祭妹文》原文及翻译译文
《祭妹文》原文及翻译袁枚
原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袁枚《祭妹文》节选)
译文:
乾隆丁亥年冬季,安葬我的三妹素文于上元县羊山,作文祭奠她说:
唉!你生在杭州,却安葬在这里,距离我们家乡七百里远呀。当你初生的时候,即使做离奇的梦,作虚幻的想象,又怎么料到这里是你埋葬骸骨的地方呢?
你因为坚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嫁了一个品德败坏的丈夫而被遗弃,以致陷在孤苦落拓的境地,虽然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也未尝不是我的过错。我幼年时跟从老师诵读四书五经,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爱听那些古人的节义故事;一旦长大成人,你立即亲身来实践。唉!要是你不懂得经书,也许未必会像这样苦守贞节。
(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挥动双臂现在那里;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今天我装殓你安葬你,当日的情景便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斋休息,你梳着成对的发髻,披着细绢单衣来到,(一起)温读《缁衣》一章,正好先生开门进来,听到两个童子书声琅琅,不觉微微含笑,连连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是七月望日的事,你在地下应当清楚地记得这一情景。我刚成年到广西去,你牵着我的衣裳伤心大哭。过了三年,我中进士还家,你从东边厢房扶着几案出来,全家睁眼看着欢笑,不记得当时话题从何说起,大概是说在长安考中进士,递信人报信的迟早的情况,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琐事,虽然已经成为陈迹,然而我一天没死,就一天不能忘掉。过去的事充满心胸,一想起它们就悲伤哽咽,就像影子一样清清楚楚,逼近捕捉时,却消失无踪。我后悔当时没有将童稚时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然而你已经不在人间,即使光阴倒流,儿童时代可以再次出现,也没有给它印证的人了。
4、范仲淹《告诸子及弟侄》原文及翻译译文
范仲淹《告诸子及弟侄》原文及翻译范仲淹
原文:
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已早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
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尚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以入家庙乎?
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固得免祸。
大参到任,必受知也。惟勤学奉公,勿忧前路。慎勿作书求人荐拔,但自充实为妙。将就大对,诚吾道之风采,宜谦下兢畏,以副士望。
青春何苦多病,岂不以摄生为意耶?门才起立,宗族未受赐。有文学称,亦未为国家所用,岂肯循常人之情,轻其身丧其志哉!
贤弟请宽心将息,虽清贫,但身安为重。家间苦淡,士之常也,省去冗口可矣。请多著功夫看道书,见寿而康者,问其所以,则有所得矣。
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只与同官议,莫与公人商量,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汝看老叔自来如何,还曾营私否?自家好,家门各人好事,以光祖宗。
注:爨:烧火做饭。大参:当是作者子侄中某人名字。大对:这里指殿试。
译文:
我穷的时候,和你母亲赡养我母亲,你母亲亲自烧火做饭,而我亲自预先代尝咸淡,从来不曾充裕过。现在有了丰厚的俸禄,想用它赡养母亲,母亲已经不在了。你母亲已经早早去世了,我最遗憾的是,不得不让你们享受富贵之乐。
吴中亲族很多,和我固然有的血缘关系亲近有的疏远。然而以祖宗的角度来看,就都是祖宗的子孙,当然没有亲疏之分。既然在祖宗看来无所谓亲疏,那忍饥受冻的我怎么能不去救助?从祖先到现在积德一百多年,而实现在我的身上,得以做了大官,如果独享富贵而不体恤宗族,将来死去了怎么去地下面对祖先,今天有何面目到家庙里去呢?
在京师与人交游,不要高谈阔论别人的是非短长,因为你不是谏诤之官,不在负责进言的位置。姑且去温习文字,清洁自己的心灵和行为,以求自立自强。一辈子的评价,应当从大节中显示出来,不必私下谈论是非曲直,以免因求取小名而招至大辱。
少来往于京师,凡是有利可图的地方,就应想到可能存在忧患。我多次经历风波,就是善于在困穷时忍耐,因此得以免除祸患。将要参加殿试,
大参就任官职后,必然受到了解和信任。要一心勤学奉公,不要担忧前途。千万不要写信求人推荐提拔,只有充实自己是最好的。将要参加殿试,诚恳地展现我们的思想和文才,应该谦虚诚恳,心存敬畏,这样才符合士人的名望。
青年时期不应陷于多病之苦,怎么能不注意养生健体呢?门户才刚刚立起来,宗族还没有受恩赐;有文学上的声名,也还没被国家任用,怎能按照平常人的情志行事,而放纵自己的身体任自己的志向泯灭呢?
贤弟请放宽心好好修养,虽然清贫,但求身体安康为重。家庭生活贫苦平淡,是士人的正常状态,省去多余的仆人就可以了。请多花时间在读佛道典籍,见到长寿又健康的人,问人家是怎么做的,就会有所收获了。
你做官不可办欺骗之事,要与同事和睦多礼,有事要与同事商量,不要同上司官吏商量,不要纵容乡亲到属下兴贩取利。自己一定要做清心之官,切不可营取私利。你看老叔我一向如何,曾经谋求过私利吗?一家有好事,家家都有好事,来光宗耀祖。
范仲淹《告诸子及弟侄》
5、李白《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白《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原文及翻译李白
原文: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潈(cóng)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选自《李太白全集》)
【注释】从侄:堂侄。耑:即李耑[zhun][dun],李白的堂侄。《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云梦:属“七泽”之一。香炉:庐山香炉峰。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孤负:辜负。
译文:
我小时候,大人让我诵读《子虚赋》,我就很向往其中的描述.长大后,游览了南方的云梦泽,观看了七个沼泽的壮观景象。
当初,我的叔父从长沙被贬回到嘉兴,当时我在半道拜见他,在树林里喝酒.你还是个小孩,在旁边游戏.现在已经长大,很是秀气.我很久前就衰老了!见到你很欣慰,想起从前的悲伤往事,不禁又破涕为笑。
你又告诉我要去远方,去登西边的香炉峰.长山纵横,大江回旋.瀑布从天而落,似乎和银河争流;腾起的彩虹,奔驰的雷电,光照所有的山谷,这是天地间的奇异景观.那山上有方湖、石井,我们无法看到。
羡慕你此次出行,能和仙鹤一同长啸.遗憾的是没有长生不老的仙药,也没有腾云驾雾的白龙,让秦朝时的挥鞭,前去桃花源.我没有实现夙愿,惭愧的回到名山,以往以后,我们能携手攀登五岳。
6、元稹《诲侄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元稹《诲侄等书》原文及翻译元稹
原文:
告仑等: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能不自惧?吾不能远谕他人,汝独不见吾兄之奉家法乎?吾家世俭贫,先人遗训常恐置产怠子孙,故家无樵苏之地①,尔所详也。吾窃见吾兄,自二十年来,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其间半是乞丐羁游,以相给足。然而吾生三十二年矣,知衣食之所自,始东都为御史时。吾常自思,尚不省受吾兄正色之训,而况于鞭笞诘责乎?
吾尚有血诚,将告于汝:吾幼乏岐嶷②,十岁知方.,严毅之训不闻,师友之资尽废。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粗成一名。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复,下未能减亲戚之饥寒,抱衅终身,偷活今日。故李密云:“生愿为人兄,得奉养之日长。”吾每念此言,无不雨涕。
汝等又见吾自为御史来,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吾此意虽吾兄弟未忍及此,盖以往岁忝职谏官,不忍小见,妄干朝听,谪弃河南,泣血西归,生死无告。不幸馀命不殒,重戴冠缨,常誓效死君前,扬名后代,殁有以谢先人于地下耳。
呜呼!及其时而不思,既思之而不及,尚何言哉?今汝等父母天地,兄弟成行,不于此时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其为人耶?其曰人耶?
汝等出入游从,亦宜切慎。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门,不曾于喧哗纵观,汝信之乎?
吾终鲜.姊妹,陆氏诸生,念之倍汝。汝因便录此书寄之,庶其自发。千万努力,无弃斯须。稹付仑、郑等。
(选自《元稹集》,有删节)
【注】①樵苏之地:指薄田。②岐嶷:形容幼年聪慧。
译文:
告仑侄等:我被贬官外放刚刚开始,再见到你们的时间难以预期,我简略地把所想到的心思,留给你们作为教诲。你们的志向还没有确立,却将要满二十岁而成年了,你们能不自己警惧吗?我不能远以其他人作比,你们难道没见我兄长是如何奉行家法的吗?我们家世代贫困节俭,先辈传下遗训,常怕广置家产会使子孙懒惰,所以家里没有薄田可种,这是你们清楚地知道的。我私下看到我的兄长,二十年以来,以最低的俸禄来维持穷困至极的家庭生活,其中一半要靠奔波在外,向人乞求,来供给家用的不足。然而我生来已经三十二岁了,懂得衣食的来源,是开始于我在东都洛阳任东台监察御史时。我常常自思,我还不能懂得接受兄长严肃地教训,更何况是用鞭笞惩罚,用恶语责问呢?
我还有肺腑之言,将告诉你们:我自幼缺乏聪慧的见识,十岁时才懂得道理,父亲严厉刚毅的训导无由听闻,师友的帮助一概没有。记得刚开始读书时,母亲的一句教诲令我感叹,从此就立志于学业。那时还在凤翔,常常向齐仓曹家去借书,徒步拿着书卷,到姐夫陆翰那里拜师求教,那是我辛勤忙碌读书的开始。像这样到了十五岁时,我考中了明经科举,于是就捧着先人的旧书,在西窗下研读深思,几乎足不出户,专心苦学。像这样十年,之后才勉强做了一介小官,略有了一点名气,到现在想起这些,上不能像乌鸦反哺一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下不能减少亲戚的饥寒之苦,抱憾终身,苟且偷生到了今日。所以李密说:“生来希望做人的兄长,得以长期奉养长辈。”我每想到这句话,莫不泪如雨下。
你们又看到我自从做了御史以来,效命职守从无全身避祸的念头,遇到情况就有舍弃生命的心志,你们还知道吗?我的这些想法,即使我们兄弟之间也不忍心谈及,因为往年我愧任谏官之职时,忍不住个人的小小意见,胡乱干涉朝廷的听闻,在河南洛阳遭到贬谪,我泣血洒泪西归,生与死无法向人诉说。不幸的是我残余的性命尚能保全,重新又担任了官职,常常誓言要效力献身于君前,播扬名声于后代,待死后就可以在地下告慰祖先了。
唉!到那时而想不到这一切,已经想到而又来不及了,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现在你们父母健在,兄弟成行,不在这时候刻苦钻研诗书,以求得荣宗显达,那还算人吗?那还可以叫人吗?
你们与人交往,也应该非常谨慎。我生长在京城,交往的朋友不少,可是我不曾知道歌楼伎馆的所在,不曾在喧哗的闹市里放纵观览,你们相信这些吗?
我少有姐妹,姐夫陆家的各位外甥,我牵挂他们要超过你们。你们趁便抄录这封信寄给他们,希望他们自强奋发。你们千万努力,不要抛弃片刻时间。元稹写付于仑、郑等。
元稹《诲侄等书》
7、《祭侄文稿》原文及翻译译文
《祭侄文稿》原文及翻译颜真卿
原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①。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②。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口③: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④,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迫”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⑤。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⑥。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⑦?呜乎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东近”涂去)河关。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⑧(“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卜(“➹”涂去)尔幽宅(“舍”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⑨!
注释:
①维乾元元年……三日壬申:“乾元”,为唐肃宗李亨年号。“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庚午朔”:那个月的朔日是庚午日。“三日壬申”:那个月的初三日是壬申日。祭祀就发生在九月初三日。
②第十三叔……丹杨县开国侯真卿:“第十三叔”,颜真卿在从兄弟十五人中排行第十三。“银青光禄夫”阙“大”字,应为银青光禄大夫。“蒲州”,地名。“丹杨县”,地名。742年(唐天宝元年)丹杨郡移置润州(今镇江),同时改曲阿县为丹杨(阳)县。
③以清酌庶羞……季明之灵口:“庶”,各种;“羞”,通馐,食物。“庶羞”,指各种食物。“季明之灵口”的“口”表示字不识。一释作“曰”字,一释作“今”字。
④惟尔挺生……方期戬谷:“挺生”:挺拔生长,亦谓杰出。“夙标劭德”,夙标,《晋书•王敦桓温列传》:“韫文武之奇才,见赏通人,夙标令誉。”“阶庭兰玉”:喻能使门楣光辉、有出息的子弟。《晋书•谢安传》:“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夙标幼德”的“幼”字,一释作“劭”字,劭,高尚美好之意。
⑤何图逆贼闲衅……亦在平原:“闲衅”,“闲”同“间”,亦作“间衅”。伺隙;乘隙。《文选•张衡〈东京赋〉》:“巨猾闲衅,窃弄神器。”薛综注:“闲,候也;衅,隙也。”“常山”即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平原”即今山东德州陵县。
⑥仁兄爱我……孤城围逼:“归止”,止:助词。《诗.齐风•南山》:“既回归止,曷又怀止。”“爰开土门”:爰,乃,于是。土门,今河北井陉,唐时为战略要地。“蹙”:紧迫。
⑦父陷子死……百身何赎:“遘”;遭遇。
⑧呜呼哀哉……及竝同还:“河关”:河,黄河;关,指蒲津关。二者合称,指蒲州。颜真卿时任蒲州刺史。颜真卿在《蒲州刺史谢上表》中说:“此州之地,尧舜所都。表里山河,古称天险。”“比”;亲近。“榇”,《说文解字》棺也。“首榇”指盛装季明首级的棺木。“及兹同还”的“兹”字,一释作“竝”字,即“并”。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竝”:并也。从二立。一起。颜真卿《祭伯文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有“脱于贼手,并得归京”句。[8]
⑨抚念摧切……尚飨:“抚念摧切”,抚念:悼念。摧切:伤痛摧心深切。[9]
翻译
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农历是戊戌年。农历九月的朔日是为庚午日,初三日壬申,(颜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加使持节、蒲州诸军事之蒲州刺史。授勋上轻率都尉和晋爵为丹阳县开国候的颜真卿。现今用清酒和多种美食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词曰:
惟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颜真卿)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担任太守之职。仁兄(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即担任联络)。你既已回到常山,于是土门被夺回。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安禄山)的威风大受挫折。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攻陷氏父亲(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那里还会有完卵存在!天啊!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念及你(季明)遭遇这样的残害(被杀后只留头部,身体遗失).就是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呜呼哀哉!
我承受是上的恩泽,派往河关(蒲州)为牧。亲人泉明,再至常山,带开盛装你首级的棺木,一同回来。抚恤、思念之情摧绝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灵震颤,容颜变色。请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呜呼哀哉!
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8、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叙录》原文及翻译译文
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叙录》原文及翻译恽敬
原文:
昔者班孟坚①因刘子政父子《七略》为《艺文志》,序六艺为九种,圣人之经,永世尊尚焉。其诸子则别为十家,论可观者九家,以为“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敬尝通会其说:儒家体备于《礼》及《论语》、《孝经》;墨家变而离其宗;道家阴阳家支骈于《易》;法家、名家疏源于《春秋》;纵横家、杂家、小说家适用于《诗》、《书》,农家、兵家、术数家、方技家,圣人未尝专语之,然其体亦六艺之所孕也。是故六艺要其中,百家明其际会;六艺举其大,百家尽其条流。故曰修六艺之文观九家之言可以通万方之略后世百家微而文集行文集敝而经义起经义散而文集益漓。学者少壮至老,贫贱至贵,渐渍于圣贤之精微,阐明于儒先之疏证,而文集反日替者,何哉?盖附会六艺,屏绝百家,耳目之用不发,事物之赜不统②,故性情之德不能用也。
敬观之前世,贾生自名家、纵横家入,故其言浩汗而断制;晁错自法家、兵家入,故其言峭实;董仲舒、刘子政自儒家、道家、阴阳家入,故其言和而多端;韩退之自儒家、法家、名家入,故其言峻而能达;曾子固、苏子由自儒家、杂家入,故其言温而定;柳子厚、欧阳永叔自儒家、杂家、词赋家入,故其言详雅有度;杜牧之、苏明允自兵家、纵横家入,故其言纵厉;苏子瞻自纵横家、道家、小说家入,故其言逍遥而震动。至若黄初、甘露之间③,子桓、子建气体高朗,叔夜、嗣宗情识精微,始以轻隽为适意,时俗为自然,风格相仍,渐成轨范,于是文集与百家判为二途。熙宁、宝庆之会④,时师破坏经说,其失也凿;陋儒襞积⑤经文,其失也肤。后进之士,窃圣人遗说,规而画之,睇而斫之,于是经义与文集并为一物。太白、乐天、梦得诸人,自曹魏发情;静修、幼清、正学诸人,自赵宋得理。递趋递下,卑冗日积。是故百家之敝当折之以六艺;文集之衰,当起之以百家。其高下远近华质,是又在乎人之所性焉,不可强也已!
敬一人之见,恐违大雅,惟天下好学深思之君子教正之!
(有删节)
(注)①班孟坚:即班固,字孟坚。②统;同“通”,通晓,明白。③黄初:魏文帝曹丕年号。甘露:魏曹髦年号。④熙宁:北宋神宗赵顼年号。宝庆:南宋理宗赵昀年号。⑤襞积:堆砌。
译文:
过去,班固通过刘子政父子的《七略》写了《艺文志》,序写六艺成为九种,圣人的经书,世世代代受到尊崇。他将诸子区分为十家,说值得看的有九家,认为“虽然各有弊病短处,综合他们的旨要,也是六经的支流和后裔”。
我曾经领会他们的学说:儒家体系完备于《礼》和《论语》、《孝经》;墨家改变而背离了六艺的本源;道家、阴阳家从《易》派生出来;法家、名家来源于《春秋》;纵横家、杂家、小说家从《诗》《书》中得到适用的内容;农家、兵家、术数家、方技家,圣人不曾专门论述它们,然而它们的主体也是六艺所孕育的。因此,六艺旨要都在其中,百家与六艺相呼应;六艺提出了根本大要,百家都是它的支流。所以说学习六艺的文章,认识九家的话,可以明白各方面的概要,后世百家式微然后文集盛行,文集凋敝然后经籍的义理兴起,经籍义理散佚然后文集更加浅薄。求学的人从年轻到年老,从贫贱到富贵,渐渐沉浸在圣贤的精深微妙之处,阐明儒家先贤的著作的考证,而文集反而日渐衰落,为什么呢?大概是附会于六艺,断绝了百家的(义理),耳目的用处不使用,事物的旨要不明白,所以性情之德不能被使用。
我观察前世,贾谊是从名家、纵横家中而来,所以他的文章浩瀚恣肆而有决断;晁错从法家、兵家而来,所以他的文章峭拔充实;董仲舒、刘子政从儒家、道家、阴阳家而来,所以他们的文章语言平和而多种多样;韩愈自儒家、法家、名家而来,所以他的文章严峻而通达;曾巩、苏辙从儒家、杂家而来,所以他的文章温和而确凿;柳宗元、欧阳修自儒家、杂家、辞赋家而来,所以他们的文章详细雅致而有法则;杜牧、苏洵自兵家、纵横家而来,所以他们的语言放任而严肃;苏轼自纵横家、道家、小说家而来,所以他的语言逍遥自在而且使人激动。至于到了黄初、甘露年间,曹丕、曹植文章气势风格高雅明朗,嵇康、阮籍才情和见识精深微妙,才把飘逸潇洒作为适合心意的,当时的世俗才是自然,风格沿袭而下,渐渐成为法则典范,从这时起,文集与百家完全分离为两种不同的道路。熙宁、宝庆之际,那时的经学家破坏六经学说,他们的失误在于穿凿附会;浅陋的儒学家堆积敬文,他们的失误在于肤浅。后来的士人,窃取圣人的学说,重新安排,轻视并删减,在这时经义和文集就合并为一体。李白、白居易、叶梦得等人,都是来自曹魏;刘因、吴澄、正学等人,都来自宋代的理学。(文章)愈来愈走向下等,庸劣冗余的文辞每天渐渐堆积,因此诸子百家的弊病应当用六艺来纠正;文集的衰落,应当用百家来重新振兴。他们的高低、远近、华丽质朴,这又在于人的秉性天赋,不可以勉强罢了。
我一个人的见解,恐怕和高尚雅正相违背,希望天下好学深思的君子雅正。
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叙录》
9、程学博《祭梁夫山先生文》原文及翻译译文
程学博《祭梁夫山先生文》原文及翻译程学博
原文:
万历己卯秋,永丰梁夫山先生以讲学被毒死②。癸未冬,门人胡时和始得请收其遗骸,袝莽于后台程公之墓,从先生遗言也。友人程学博为文以哭之,曰:
呜呼伤哉!予以何颜哭先生耶?嗟予不力,既不能脱先生于毒手,而视先生冤以死;死又不能为先生白其冤状,而即礼收遗骸,而冤状犹然未白,草草焉不能为先生成礼以葬,呜呼伤哉!予以何颜哭先生耶?
先生之死也以讲学。先生之学,先生所自信,而世所共嫉。世之人不喜讲学,亦未必不知学。而先生之学,天下后世有定论在焉,予又乌能喋喋于先生之学,以与世之人辩哉?予独谓先生之为人,其纯然一念,昭昭然若揭日月以行,可以贯金石,可以质鬼神,可以考往古,可以俟来今。平生精力,自少壮以及老死,自家居以至四方,无一日不在讲学,无一事不在讲学,自讲学而外,举凡世之所谓身家儿女,一切世情俗态,曾无纤毫微眇足以罣③先生之口而入先生之心。嗟夫此无论其学何如也即其为人岂肯躁妄其心志冥焉为狂诞者哉岂肯卤莽其趋向悍然任独往者哉?世之人不喜讲学者,即不讲学已尔,未必无人心在也,胡为而嫉先生若是也!嫉之亦已甚矣,胡为而辱先生以死而又若是之惨也!呜呼伤哉!
然先生死则死尔,彼死先生者竟何如?先生虽赍志以死,其炯炯在乾坤,其肫肫④在朋友,其讲学遗言在方册,其学之真是在天下后世之定论,彼死先生者,能以其妾妇之威,电光石火之气焰,死先生血肉之躯于一时。而其所不能死者,直将与天壤上下,相为无穷。是先生一死而先生之事毕矣,先生何恨?
予之与先生散而聚,聚而散者垂二十年。先生虽不谆谆语予以学,而其箴规磨订之义不少假借,亦莫非学。予虽未从先生周游讲学,而其不敢媕婀⑤取容,以求无愧于立身行己者,亦莫非讲先生之学。奈之何予抱直道以归,归无何,而遽见先生遭兹毒手以死,而又莫能白先生冤,收先生骸,而葬先生以礼也!呜呼伤哉!感今追昔,能不刺心?予诚无颜以哭先生矣。先生有灵,庶其鉴之。
万历甲申季春,云南副使孝昌程学博顿首泣言。
【注】①梁人山:名汝元,号夫山,后改称何心隐,明代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一生从事讲学,批评时政,为严嵩等不容,被杖杀狱中。②毒死:被毒打而死。③罣:同“挂”。④肫肫(zhūn):同“忳忳”,诚恳直挚的样子。⑤媕婀:随声附和,没有主见。
译文:
万历己卯年的秋天,永丰梁夫山先生由于讲学被毒打致死。癸未年的冬天,先生的弟子胡时和才得以请求收敛他的遗骸,同程公后台合葬为一墓,这是按照梁先生的遗言而做的。友人程学博作祭文来哭奠他,说:
唉呀哀伤啊!我有什么脸面哭祭先生呢?嗟叹的是我没有能力,既不能使先生从毒手中脱身出来,而眼看着先生含冤而死;先生死后又不能为先生昭雪冤案,立即按照礼制收葬遗骸,而如今冤案仍然不能昭雪,草草地不能为先生按照礼制来埋葬。唉呀哀伤啊!我有什么脸面哭祭先生呢?
先生的死是因为讲学。先生的学问,是先生自己所信仰,而世俗之人所共同嫉恨的。世俗之人不喜欢讲学,也不一定不知道学问。而先生的学问,天下后人对它会有定论,我又怎么能对先生的学问喋喋不休,来和世俗之人辩论呢?我唯独认为先生的为人,纯粹到只有一个念头(指专心致志于讲学),明白得就像高高在天上运行的日月一样,可以贯穿金石,可以质对鬼神,可以考稽过去,可以留待后人印证。平生的精力,从少年、壮年直到老年临死,从居住家中直到行走四方,没有一天不在讲学,没有一事不在讲学,除讲学以外,凡是世间的自身家庭儿女,一切世俗情状、风俗形态,竟然没有纤毫微小的方面能够挂在先生的嘴上而进入先生的心中。唉!这不要论先生的学问如何了,就先生的为人来说,怎么能使先生的心志浮躁狂妄,糊里糊涂地做那种狂妄怪诞的人呢?怎么能使先生的志趣粗疏,公然做那种任意独往独来的人呢?世间不喜欢讲学的人,即使不讲学也就罢了,但不一定没有人的良心在啊,为什么要嫉恨先生到如此地步呢!嫉恨先生也已经过分了,又为什么污辱先生至死而又像这样悲惨呢?!唉呀哀伤啊!
然而先生死就死了,那些害死先生的人最终能怎么样?先生虽然怀抱大志而死去,但是先生光明磊落的人格留在天地之间,先生忠恳诚实的容貌留在朋友之间,先生讲学的遗言留在书籍之中,先生学问的真知灼见留在天下后人的定论之中。那些害死先生的人,能够以凶悍暴戾的威虐,电光石火般的气焰,一时间害死先生的血肉躯体,但他们不能害死的精神,一直将会与天地同在,共同长存。这说明先生一死而先生的事业已经完成了,先生有什么遗憾?
我与先生分离又相聚,相聚又分离的时日将近二十年。先生虽然不曾用学问谆谆教诲我,但规劝我,相互切磋讨论的内容我也得益不少,这也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先生的学问。我虽然没有随从先生周游四处讲学,而我不敢随声附和讨好于人,以求得在立身行事方面没有愧心的行为,也不能不说是实践宣讲先生的学问。为什么我怀抱正直之道而归,归来不久,而很快看到先生遭这样的毒手而死,而又不能够昭雪先生的冤枉,收殓先生的遗骸,按照礼制埋葬先生啊!唉呀哀伤啊!感念今日,追忆往昔,怎能不刺心伤痛?我的确没有脸面哭祭先生了。先生有灵,希望能鉴察。
万历甲申季春,云南副使孝昌程学博顿首泣言。
程学博《祭梁夫山先生文》
10、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原文及翻译范晔
原文:
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自尔以来,转为心化,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往往有微解,言乃不能自尽。至于所通解处,皆自得之于胸怀耳。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于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
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①。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既造《后汉》,转得统绪②。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博赡不可及之,整理③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
吾于音乐,听功④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异邪!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亦尝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此永不传矣!
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余竟不成就。每愧此名。
(有删改)
注①屈曲:比喻参差不一。成理:规律,法度。②转:这里有进一步的意思。统绪:头绪。③整理:编纂《后汉书》时对史料的处理以及在编纂体例上的创新。④听功:对音乐的鉴赏识别。
译文:
我因为疏狂放肆而终遭杀身之祸,这还有甚么可说的呢,你们也都将被当作罪人而被判处死刑。但我一生的行状自己心里清楚,还是可以追忆回顾的。至于能不能这样,尤其是头脑中所想到的,你们或许不一定全部知晓。
我小时候学习并不怎么勤奋,成熟得亦比较晚,一直到了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从那以后,转而中心感化,自己估计就是到老,也不会停止这一行动的。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见解,难以用言语表达完整。至于所获得的一些见解,一般都出于内心对事物的领悟。文章写得好些了,但缺少才气,思维钝涩,所以每每挥毫写作,写成的却几乎没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满意。
我常以作一个文士为耻。一般的文章常耽心或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或急于言情而忽略文彩,或辞不达意而影响主题的表达,或过份注重音律而妨碍了文意。我常以为,文章主要是用来表达情志的,因此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若以意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会显现于读者面前;做到了以文传意,那么,就不会出现文不达意的现象。这当中各人的情性旨趣,虽然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在这不同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法度。我自己认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奥妙,也曾经跟人谈起,但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赏识,我以为这或许是各人看法不同的缘故罢。
我既完成了《后汉书》的编纂,便因此而掌握了其中的端绪。我仔细通观古往今来的有关著作及其评论文字,几乎很少有使人赞同的。班固最负盛名,我所著的《后汉书》,内容的广博宏富不一定比得上他;但史料的处理和编纂体例的创新,我不一定比之有愧。我所著的各种传论,都含有精深的意蕴,所以就写得简明扼要了。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篇序论,更是笔势纵横自如,实在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所以我曾经将《后汉书》与《汉书》作过比较,结果不仅是不感到惭愧而已。我曾想把诸志全部作成,凡是《汉书》中有的都撰写完备。虽然史实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使人看后有十分详尽的印象;又想就某些历史事实发些议论,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设想未能成为现实。《后汉书》里的赞文,应当说特别体现了我的见解与思想,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文字变幻无穷,以至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许它。这书刊行以后,一定会获得知音赞赏的。
我对于音乐,鉴赏审别能力比不上自家弹奏的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正声为憾事。不过真正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雅与不雅又有甚么区别呢!这当中的意趣,确非言语能表达完尽。那弦外之响,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从何而来。虽说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称许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蕴神韵却并无穷尽。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一般从学的士子和百姓中,竟无一个酷似神肖的。这一技法恐怕将永远失传了!
我的信虽然稍有深意,但行文毕竟不畅快。我到底没有成功。我常常感到痛恨羞愧。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
11、《祭石曼卿文》原文和翻译译文
《祭石曼卿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玚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
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
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着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髣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
者,意其不化为樗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茺烟野蔓
,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
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
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怠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
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
大意:
(一)自“维治平四年七月日”至“而吊之以文曰”
记叙祭祀的人时地物。(为祭文的形式成分)
(二)自“呜呼曼卿!生而为英”至“昭如日星”
说明曼卿虽死,英名不朽(,着在简册,昭如日星)。
(三)自“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至“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抒写意想埋藏曼卿之地,终将成为旷野与荒城的哀情。
(四)自“呜呼曼卿!盛衰之理”至“尚飨”
说明吾(作者)之悲凉凄怆,是不能“忘情”之故。
主旨:抒写祭悼亡友的哀情。(篇腹(三))
文体:形式为应用文(祭文);内容为抒情文。
译文:
唉,曼卿!生前既是英杰,死后必是神灵!那跟万物一样有生有死,而最后归于无物的境地的,是你由精气暂时聚合的身躯;那不跟万物同归于尽,而出类拔萃永垂不朽的,是你流传后世的名声。这是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是如此的;那些已载入史书的姓名,就像太阳星辰一样明显。
唉!曼卿啊!我见不到你已经很久了,可是还能想象你生前时的模样。你意态不凡,光明磊落,又那样超群出众,埋葬在地下的遗体,我猜想不会化为烂泥腐土,应该会变成最珍贵的金玉。不然的话,就会长成青松,挺拔千尺,或者产出灵芝,一株九茎。为什么你的坟墓偏偏是一片荒烟蔓草,荆棘丛生,寒风凄凄,露珠飘零,磷火闪闪,萤火虫乱飞?只见牧童和砍柴的老人,唱着歌在这儿上下走动;还有慌张受惊的飞禽走兽,在这儿徘徊悲鸣。现在已经是这样的光景了,经过千秋万岁之后,怎知道那些狐狸、老鼠和黄鼬等野兽,不会在这里掏穴藏身?自古以来,圣贤都是这样,难道单单看不见在那旷野和荒城旁一个挨着一个的坟墓?
唉!曼卿啊!事物由盛而衰的道理,我本来是早已知道的。但怀念起过往的日子,越发感到悲凉凄怆,不知不觉迎风掉下眼泪的我,也只好愧于自己达不到圣人那样淡然忘情的境界。希望你能够享用祭品
12、《文天祥千秋祭》原文和翻译译文
《文天祥千秋祭》原文和翻译
原文: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译文:
文天祥到了潮阳,见到了弘范,弘范的手下让文天祥跪下,他不跪,弘范马上像客人一样接待他,和他一起去崖山,并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没能国家,教唆人家叛国,行吗?”管文天祥要了好几次,于是作给弘范.诗里最后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笑没有管它.攻破了崖山,军营中聚在一起喝酒,弘范说:“国家亡了,你忠孝已经尽到了,如果能以为宋朝做事那样为我们皇上做事,至少也能做宰相啊.”文天祥悲哭,说到:“国家亡了不能去救,作为人臣死了还不够抵罪,何况哪敢不死还生出二心?”
13、《题弟侄书堂》原文和翻译译文
《题弟侄书堂》原文和翻译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棣(今安徽石台)人。原文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
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
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
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
莫向光阴惰寸功。
作品译文虽然处境困顿,但知识却没有变少。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努力学习。
故乡虽然战火纷飞,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水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丝毫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2]注释(1)何事:为什么。居穷道不穷:处在不顺利的时候,但仍然注重道德修养。
(2)乱时:战乱时期。静时:和平时期。
(3)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4)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乐,音乐。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5)书案:书桌。案:几案。
(6)砚:砚台,用来磨墨的一种文具。
(7)终身事:这里表示少年时辛苦是为了终身的大事。
(8)惰,懈怠。寸功,形容极小的功夫。
选自《全唐诗》。
《祭侄文稿》原文及翻译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