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婴儿到底是什么?为何这项研究会遭受到法律的制裁?
近日,一则有关于“基因编辑婴儿”案的当事人贺建奎,刑满释放的新闻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2018年,贺建奎高调宣布成功完成对基因编辑婴儿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生物学的广泛热议,一时间风头无两。
但却没想到,没多久他就因此锒铛入狱。
基因编辑婴儿到底是什么?
为何这项研究会遭受到法律的制裁?
2018年,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副教授贺建奎公布了一则消息称:
当年11月份,一对名叫露露和娜娜的双胞胎在中国诞生。
这本没有什么还奇怪的,但与普通双胞胎不同的是,这是一对基因编辑婴儿,从出生起就能够免疫艾滋病。
此消息一出瞬间就震惊了国际社会。
因为这是全球首例能够天生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代表着中国在基因编辑预防疾病领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在震惊的同时,一些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因为基因编辑婴儿这种研究项目,此前在全世界都是明令禁止的。
那为何贺建奎可以有权限对其进行研究呢?
果然,紧接着,深圳的有关部门就发文表示:
该项目没有向他们报备,深圳的医学管理委员会也公开表示不知情。
甚至,就连国家卫健委都介入了此事,表示将要严查到底,最终按照法律规定来处理。
最终经过审查,在2019年末,贺建奎因非法行医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以300万元的罚金。
虽然之后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了,但是也让基因编辑婴儿被社会所关注。
那什么是基因编辑婴儿呢?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基因编辑技术。
其实在之前,基因编辑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植物、酵母、细菌等领域。
它主要是指“CRISPR/Cas9”技术。
它就相当于一个基因的保护伞,通过识别外源DNA的方法阻断一些细菌和病毒对基因的侵害。
简单来说“CRISPR/Cas9”就像是一把剪刀,哪里需要剪哪里,剪掉RNA(CRISPR /C2c2系统)等有害的靶标。
还可以插入新的或者需要的DNA以及DNA片段,实现对基因的编辑重组。
就拿艾滋病来说,艾滋病与人类的ccr5基因密切相关。
一旦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把Ccr5的相关基因表达给“剪去”,艾滋病毒也就无法再感染细胞,也就实现了对艾滋病的免疫效果。
基因编辑婴儿可以让孩子从出生就免疫艾滋病等很多难以治愈的重症。
那为何却被国内外明令禁止呢?
在贺建奎完成基因编辑婴儿之前,国际上就对此有了强制的规定,科研人员可以对人体的基因编辑进行相关的研究。
但是仅限于研究两周之内的人体胚胎。
像贺建奎直接让孩子出生,就完全触犯了该领域的禁区,是明令禁止的行为。
其实早在2015年,我国中山大学的黄军教授就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当时,它通过基因剪刀CRISPR/Cas9将导致地中海贫血疾病的β基因剪掉,从而避免让人体患上地中海贫血。
虽然他此项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是当他把研究成果送到外国著名科学期刊时却坐上了冷板凳。
这项研究所带来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入选科学期刊的,但是因为这项技术所带来的不安全性以及伦理问题,导致该项技术无法得到认可以及继续进行下去。
当然,这绝不是耸人听闻,因为基因编辑婴儿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是人类所承受不了的。
当前,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的还不够完善,甚至可以说是不成熟。
就拿黄军教授的基因编辑研究来举例:
他在修改致病基因时,累计用了86个废弃的胚胎细胞。
而最终成功编辑的只有28个基因,成功率只有30%左右。
要是运用于婴儿身上,没有100%的成功率是断然不能进行试验的。
并且,虽然基因编辑是可以免疫HIV,但是却有可能引发其它的问题。
用基因剪刀强行破坏基因是具有一定遗传性的,他们改变的基因,在结婚生子后会遗传怎样的基因,会变成什么样我们都不得而知。
甚至能突变成什么超能力也说不定,届时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活秩序。
基因编辑婴儿究竟存在着哪些潜在的风险?
会涉及到哪些人类伦理方面的问题呢?
据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
在基因编辑过后可能会造成脱靶的情况,即在改变基因序列的时候,可能会将目标基因相似的片段给敲除。
也就是“殃及池鱼”的意思。
而脱靶可能造成的危害也有很多:比如可能引发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甚至影响到细胞正常的生长发育。
之前科学家就对进行过基因编辑的小白鼠做了基因组的监测。
检测结果发现:有两只小白鼠的基因组中有超过1500个单核苷酸突变的情况,体内还有100多处DNA片段消失或者插入,这也导致了很多小白鼠出现失明的症状。
这些都是基因编辑所造成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