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在三国时期叫什么名字(台湾在三国时期叫什么名称)
台湾岛的历史是各族群人民争夺岛屿控制权的历史,首先以荷兰人和原住民的战争拉开序幕,但由中国人取得最终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各族群人民以他们自己的经验给台湾岛的一部分或者整个岛屿进行命名,因此产生了很多名称,这些地名的更替,从来都不是岛上的居民自己选择的,更像是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之下,对既定事实的一种接受。但不管怎么样,最后还是依照中国人的经验把这座岛屿命名为台湾,并于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把台湾岛上的政府机构叫做台湾府。视频解说版
台江内海位置
台湾这个名字,起源于台南一个港口的名字:大员。1623年(明朝天启三年)荷兰船队经过澎湖海域的时候,随船的中国翻译给荷兰人建议说,大员湾鱼虾丰富,鹿群遍野,这里很适合荷兰人落脚经营,还说已经有中国人定居在大员湾附近,如果荷兰人进驻,会有更多中国人过来。这个中国翻译说的大员湾指的就是清朝时期所说的台江内海,位于台南附近,现在已经是冲积平原了。。于是荷兰人绘制台湾岛地图时,把台南外海的沙洲一鲲身标注为大员。
'大员'这个名字,在文献中,最早出现在1603 年(明朝万历三十一年)号称"南方徐霞客"的陈第所写的《东番记》里面,可能源自当时台湾南部原住民西拉雅人的方言,据说西拉雅人称呼台南的一些港湾叫tayouan或tayowan,后来被中国人翻译为大员。。大员原本只是台南外海沙洲港口的名字,会演变成台湾全岛的名称,跟荷兰人1624年登陆台湾后建立殖民政权有很大关系。荷兰人在台江内海一鲲鯓的位置上扩建了热兰遮城,作为殖民地的总部,并把一鲲鯓的位置标注为大员,于是大员的名字随着荷兰人势力的扩大,逐渐变成了代表其统治范围的习惯用语,就像西方罗马城兴起后,罗马所统治的领土就全部称为罗马帝国一样。后来荷兰人招聘来台湾开垦、打工、种甘蔗的汉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大多来自福建,在热兰遮城的荷兰总督,当时的闽南人也称他为大员总督。。直到现在台湾人用闽南语说台湾的时候,仍然以大员发音,员的闽南语发音叫丸,所以用闽南语叫台湾的话,发音就变成了呆丸。
那在大员和台湾这两个在闽南语中同音异词的名称出现之前,台湾岛还被赋予很多名字,这些名字通常是中华王朝的统治者给取的,并带有浓厚的朝代特征。
我把历史文献中最早被学者推测为是台湾的记载罗列了一下:在夏商周时期《尚书.夏书禹贡》里面写到"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 厥篚织贝.厥包橘柚. "这里的岛夷指的是东南沿海各岛的土著,大概也包括了台湾。秦汉时期《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中徐福给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时所提到的,蓬莱、瀛洲这两个地方指的也可能是台湾。到了三国时代,东吴人沈莹写的《临海水土志》中提到的夷洲有些学者也认为是台湾,它里面详细介绍了可能是当时台湾原住民的风土人情。到了隋朝的《隋书》中提到的流球和宋朝的《宋史》中提到的流求或者毗舍耶,很多学者认为是指台湾。但根据宋代史料记载,当时流求与南宋泉州往来不是很密切,因为跟他们没什么东西好交易的,那边的人很喜欢抢劫,都是赤身露体,看着几乎不像人类。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南宋时期,澎湖已经有汉人官兵驻守,以保障当地老百姓安居乐业。
那么在历史文献中可以确定就是指台湾的记载,要到1349年(元朝至正九年)著名航海家汪大渊,号称"东方的马可·波罗",他所著的《岛夷志略》中有关于琉球比较详细的描述,他说的琉球被认为就是现在的台湾,所以元代的《岛夷志略》应该是台湾岛被正式称为琉球的最早期的文献。
然后到1372年(明朝洪武五年)朱元璋时代,派遣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开辟了福建到琉球群岛的航线,但同时也开始实行海禁政策。1392年中国人的航海日记中有称台湾为小琉球的。正式文献要到1535年(明朝嘉靖十四年),给事中陈侃所著的《使琉球录》中写到: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也。这里的小琉球就是指台湾,后来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也用小琉球称呼台湾。1544年葡萄牙商船经过台湾岛时,看到这座美丽的岛屿,惊呼它为福尔摩沙,但官方文书中直到1580年仍然称台湾岛为小琉球。到1582年,一艘由中国人掌舵的葡萄牙商船在台湾淡水附近搁浅,船上的一个神父在他的《船难述略》中写到:航经台湾海峡途中,有一个小岛名叫福尔摩沙,从海上望去,这真是做美丽的岛屿,四十多年来,葡萄牙人在此经过,却从没在这个岛上登陆过。。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进士张天复出版的《皇屿考》中,有一张东南海夷图,绘制出了小琉球的位置,也就是台湾的位置。这些史料表明十六世纪的时候中国人对台湾岛的地理位置已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也都以小琉球称呼台湾岛。1573年(明万历元年)闽剧创始人曹学全的《倭患始末》中写到,潮贼林道乾勾倭突犯漳泉海洋,串据澎湖,寻投东番。他用东番一词来称呼台湾岛。另外还有称台湾为北港的,1589年(万历十七年)福建巡抚许孚远的《海禁条约行分守漳南道》中写到:又有小番,名鸡笼、淡水,地邻北港捕鱼之处。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张燮撰写的《东西洋考》中写到:鸡笼山、淡水洋,在澎湖屿之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去泉州甚迩。
因此自从有确切的文献以来,台湾岛早期经历过:琉球、小琉球、东番、福尔摩沙、北港等称呼。而且也都被西方人引用,但原本不是称呼台湾全岛的"大员",却最终催生出了现在的"台湾"这个名字。大员这个名字最早出现的文献是1603年陈第所写的《东番记》,文章开头写到:东番夷人(大概指台湾西部平原的人)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居住在彭湖外海的岛屿中,其中的"历大员"指的就是台南一鲲身附近,而东番才是当时台湾岛的名称。
1629年(明朝崇祯二年)《闽书》作者何乔远在奏请解除海禁时写道:泉州、澎湖之外,有地名台湾者,故与我中国不属,而夷人亦瓯脱之,于是红毛番入据其地,我奸民为接济。何乔远记载的地名台湾,应该是文献中最早出现台湾名字的记录。这个时间已经是荷兰1624年登陆大员港五年之后,他所指的台湾可能是台南附近。到1635年(明朝崇祯八年),给事中何楷在《靖海策》中说道:各路海盗相继为乱,海上岁无宁息,今想要一网打尽,非摧毁他们的老巢不可,老巢在哪?台湾是也。这里何楷所说的台湾,应该指的是台湾全岛,因为当时这些海盗的活动范围不只是在台南附近,已经遍布全岛。到1667年(清朝康熙六年)号称台湾文学始祖的沈光文写的《台湾赋》,是最早以台湾为名的文学作品,可见在明郑时期,台湾这个名称在民间已经是较为普遍的地理名词了,用来称呼台湾全岛。只是郑氏父子把政权名称改为了东都或者东宁。另外在连横写的《台湾通史》中还说道台湾这个名字源自埋冤,据说闽南语台湾和埋冤这两个词发音是相似的。表示中国移民横渡台湾海峡的艰险。不过这个好像也没啥根据。因为当时的航海技术已经很发达,海难死掉的中国人数量还不如跟原住民打架死的人多。
最后总结一下,大员这个名字,最初指的是是台南外海附近的港口,1624年荷兰人在台南登陆建立殖民地,把台江内海的一鲲生标注为大员,并在大员的位置建造了热兰遮城,作为殖民地总部,所以中国人把荷兰总督也叫做大员总督,后来随着荷兰人统治势力的扩大,大员这个名字逐渐演变成中国人对荷兰殖民政权和台南地区的称呼。因为大员和台湾这两个词在闽南语中发音很像,到了明朝末期,又进一步把大员改写成了台湾,用来指大员港口附近的区域,1629年演变成为台南地区的称呼,1635年变成台湾全岛的名称,到1667年台湾已经是中国人称呼台湾岛的普遍名称了,最后因为历史性的发展,清朝官员施良在1683年向康熙上报了《恭陈台湾弃留书》。孔子说,为政奚先?必也正名乎!所以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4月14日)康熙皇帝发布谕旨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正式设立台湾府,从此台湾就成为台湾全岛的正式名称。而前面所说的关于台湾岛的那些名字,比如琉球、小琉球、东番、北港、福尔摩沙、东都、东宁等,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