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怎么读(觞觥怎么读)
最近何祚庥院士算是火力全开,大年三十晚上授予自己的老战友司马南“口力劳动者”的荣誉称号,紧接着在跟张洪林博士私下聊天中,认为司马南在讨论一些事情的时候,片面性太强,使用了WG的思维模式。这些言论虽然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但实质性伤害不大,毕竟同样的言论在网络上早就有之,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但最近何祚庥委托张洪林博士发布的关于当年联想事件的补充细节,肯定是触动了某些人的逆鳞,无论是司马南还是张捷,联想事件都是最后的遮羞布,哪怕在别的事件中可以输的体无完肤,也绝对不能失守联想这块阵地,这是他们最后的倔强。一旦事情发生了反转,甚至他们两个在网络上生存的正当性都会让人怀疑了。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这是他们的生存之本。尤其是张捷,如果何祚庥能够讲述一个完全不同的当年的联想故事,绝对是对张捷的致命一击。
因此何祚庥的文章一经发表,司马南没有任何的态度,因为他主攻的方向是当年联想股改的一系列问题,倪柳之争只是一条支线,而张捷则不同了,他是以中关村资深村民的身份讲述了《联想演义》,这是他最大的本钱,中关村资深村民的人设也给他赢得了权威的声誉,如果,一些故事被更权威的人揭穿了,张捷可能真的是万劫不复了。所以他第一时间跳出来,指责何祚庥是健忘了,当然言外之意在说何祚庥是老年痴呆了。举出的例证无非就是何祚庥将那500万人民币的用途搞错了,对于其他的事情,也没有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反驳确实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何祚庥院士今年已经96岁了,而事情也已经过去快三十年了,那么他的记忆会不会有偏差呢?我认为一定会的,无论是谁都会如此,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肯定会有记忆失真的情况发生。但我们应该看的是主要矛盾,那就是当年所谓的倪柳之争的本质是什么。按照何祚庥院士的讲述,从中科院到周光召院长都是支持柳传志的,并且也都认为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最起码在当时的国情下,联想只有这条路才能生存下来,而同期的北大方正和清华紫光等企业后来跟联想迥异的命运也验证了这一点。对此,张捷没有任何的反驳,选择性的失明了。
这几天看了几篇评论何祚庥言论的文章,由于很多人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了,对于何祚庥的言论并不是很认可,依然坚定的在为倪光南院士鸣不平,依然认为是柳传志耽误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很多人依然坚信当年听了倪光南的建议,中国早就解决了光刻机的困境,也不会被美国人在芯片上卡脖子。历史无法假设,这些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倪光南1999年离开联想,迄今为止也是过去了20多年了,国家也曾投入巨资,他搞出来什么了呢?这不是倪光南的个人问题,而是芯片也好光刻机也罢,都是吞金兽,也都是需要很多学科的共同努力的。在其他学科的基础积累达不到的时候,贸然推进只是空中楼阁的黄粱美梦。
但这些博主反驳何祚庥院士的言论,居然把张捷的话作为论据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论身份,何祚庥老先生是院士,张捷最多就是一个网红学者,那么按照常规的逻辑,是院士更严谨呢还是网红学者更严谨呢?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答案的。
何祚庥在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那时联想还没有创立,倪光南还在国外学习,张捷还在陕西农村读小学。之后何祚庥一直都在中科院工作,对于中科院的历史发展变迁肯定比张捷知道的要多吧?张捷只是大学毕业后短暂的在中科院见习了十几个月,他凭什么就比何祚庥更权威呢?不要显摆什么一门三院士了,张捷的祖辈去世的早,来不及给他讲述什么革命家史,至于他的父亲张肇西院士,那时最多就是一个研究员,要知道张肇西是2011年当选的院士,比何祚庥晚了31年。还有,无论是何祚庥还是张捷,当然也包括张肇西,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人,不是计算机所的。
何祚庥是当年事件的亲历者,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政协科技界七名提案调查柳传志和联想管理层所谓被倪光南举报“贪腐”签署人之一,自然对于事情的了解程度会更深一些,那时,张捷还在合肥卖什么信息卡吧?凭什么张捷能够认为他比何祚庥更了解事情的过程和真相呢?难道中科院调查的结论反馈给的人不是何祚庥等发起人而是张捷吗?所以即使何祚庥在一些细节上记忆有偏差,但主要矛盾不会出错,最起码还是第一手的资料,肯定比张捷不知道转了多少手的资料更靠谱吧?就算法庭也宁愿相信残缺的第一手资料而不会选择相信转了N手的间接资料吧?
可能何祚庥对于那500万元的性质记忆有误,张捷拿出文件作为证据还能够算是以理服人,但好像也仅限于此。他讲述的其他问题呢?有没有客观权威的信息来源呢?之前张捷最喜欢引用的就是所谓的《倪光南传》这本书里的记载,关键是倪光南自己都不认可这本书里的一些描述。如果说张捷选择相信倪光南自己讲述当年的倪柳之争,那么我更愿意相信何祚庥的论断。毕竟倪光南在其中是有利益考量的,也是有自己的主张的,反而何祚庥才是真正的第三方,真正的不带立场的旁观者,那么谁的话更可信呢?
反驳何祚庥的言论是每个人的权利,但需要拿出客观的证据,但用张捷的话来反驳何祚庥的话就有点怪异了。一个没有在中科院工作几天的人怎么可能比亲历者知道的更多呢?一个网红学者怎么可能比一个院士更严谨呢?一个有利益考量的人怎么可能比一个旁观者更客观呢?总不至于真的有人相信何祚庥也收了柳传志的钱,变成什么所谓的270了吧?这样的阴谋论可以休矣!
同样是说话,何祚庥的话被弃之敝履,张捷的话就变成了金科玉律,是双标还是反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