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秒开居住证明,1分钟写活动方案,居委会也“卷”起ChatGPT
从1天到10秒的“数字跨越”
作者/
IT时报记者
沈毅斌
编辑/ 潘少颖
孙妍
开具证明、邻里协调、便民服务,居委会在社区大家庭中就像一位“家长”,维护着社区秩序,服务着街坊四邻。但为了一张证明跑前跑后,反反复复填写报表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不仅增加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影响工作效率,也耗费了居民的不少时间。
如何改变这一切?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能不能利用大数据更好地助力基层工作?
最近,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发布《加强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推出了12条为社区干部减负赋能的举措,其中数字化应用方面包括进一步深化“一网协同”数字工作台、开发应用“楼组长上报”等数字工具、丰富“数字吹哨”应用场景、打造24小时在线的便民“临小二”居社互动平台等。
为此,临汾路街道依托社区云、全要素管理平台等上级数据系统,搭建起民情日志与数字驾驶舱两大数字应用场景。“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效率,通过数字化转型为基层减负,运用大数据处理替代一些枯燥烦琐的机械化工作,让居委干部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为居民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临汾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黛静说。
10秒开具居住证明
一分钟生成报表
去年7月,大学刚毕业的小周(化名)在郊区租了一间房,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开具居住证明。为此,他专门请了一天假,带着身份证、租房合同等相关材料到打印店复印,随后前往居委会办理。但由于缺少房东信息,无法开具证明,小周又紧急联系了房东。等拿到房屋产权证等材料后,他又重复了一遍上述动作,“如果能在线上一键开具,我就不用浪费这么多时间到处跑了。”
同样是工作需要,同样是开具居住证明,家住临汾路街道江杨南路466弄的田先生却不用特意请假,也不用利用上班时间。田先生记得那天22:26,自己仅用了10秒就成功办理好了居住证明。
和源名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华娟告诉《IT时报》记者,像田先生这样白天忙于工作,晚上才有空开具证明的上班族不在少数,而这又与居委的工作时间冲突。于是,临汾路街道通过社区云平台,连接后台的信息数据库,为居民提供24小时办证服务。
打开社区云小程序,将居住地址设置到静安区临汾路街道,首页上就可看到“居住证明开具”的入口,点击“立即申请”,不需要上传材料,只需要填写居民住址、接收单位、证明用途等关键信息,后台便会从居民数据库中自动筛选查找,10秒内就能开好居住证明。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说的就是居委会的工作。很多工作都要通过居委会去落地,报表多、证明多一度困扰着居委会工作人员。在他们的日常事务中,统计报表算得上是最烦琐的工作之一。80岁的独居老人有多少人、居民区党员有几位、3岁以下儿童有多少人,若是按照以前人工汇总,需要通过上门走访、居民上报等方式每月进行统计更新,这样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会出现遗漏或统计错误的情况。
如今,“民情日志”平台中的“智慧报表”功能,通过标签筛选,一键生成符合要求的人员名单,仅需1~2分钟。此外,科室与基层的数据共享,让基层工作人员每年需上报的报表减少了75%。
“在提高居委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让我们关注到真正需要服务的居民。”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文洁举例说,90岁老人有享受每天免费领取一瓶牛奶的福利,但一些老人并不知道这项政策,报表生成之后,居委会工作人员就可以精准地找到这些老人,并及时与其家属取得联系,让老人切实享受到福利。
居委干部的“AI助理”
要说今年最火的科技“明星”,非ChatGPT莫属。试想一下,当类似的语言大模型走进基层工作中,会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临汾路街道基于Transformer模型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推出了政务领域AI对话机器人“临小助”。
“政策查询与方案策划是现在‘临小助’最受欢迎的功能。”临汾路街道社区自治办工作人员苏金亮向《IT时报》记者演示,政策查询方面,只需要在微信对话框输入政策名称,几秒钟就可以得到答复。例如输入“廉租房”,从申请部门到申请条件再到申请材料,几乎所有关于“廉租房”的信息都罗列在页面上。
更加智慧的就是方案策划,苏金亮输入“制作一份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后,1分钟不到,一份活动策划就以文档的形式出现,活动标题、背景、目的、参与对象应有尽有,甚至内容部分已经细化到每项环节。“居委干部可以以此为参考,让社区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据悉,“临小助”已与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打通,收录了公安、民政、人社、房管等15个部门198项面向居民的服务类政策和信息。
此外,“临小助”还可以模拟工作场景,开设了疫情防控、加装电梯等8堂情景课程,成为新任居委工作人员最好的训练助手。比如,“临小助”会扮演居民先提出一些诉求,让新人在不断的回复中积累经验。
随着“临小助”提出的诉求越来越棘手,新人处理难题的能力也会得到逐步提升,等到真正面对居民时,可以更加从容地解决问题。
“数字”为独居老人吹响
“平安哨”
在人口库的分类标签中,独居、高龄两大标签的占比较高,这也表现出临汾路街道居民的主要特征。“因为是老社区,我们街道老龄化程度达到46%,且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苏金亮说。
吕文洁也表示她所管辖的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有96户,而居委工作人员仅七八人,这样的对接比例难免会照顾不周。于是,临汾路街道最开始采用“老伙伴项目”,也就是除了安排居委会工作人员定期上门看望独居老人,同时还让较为年轻健康的老人关照高龄老人。但邻居终究没法24小时照顾,照顾能力也相对有限。因此,使用数字化手段来保障独居老人的健康安全成为临汾路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数字吹哨”应运而生。
汾西路261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施菊丽告诉《IT时报》记者,“数字吹哨”是街道与电力、水力公司达成共建后,通过评估每日的使用水电数据,侧面反映独居老人或其他居民的生活情况。若是出现异常数据,居委会工作人员便会收到短信提醒,第一时间上门查看情况,“比如有些老人出门旅游或生病在家,每天的用水用电量就会特别低,我们上门主要也是为了保障老人安全。”若是发现用水用电量长期严重超标,则可能房屋内住着多人,同样需要进行疑似群租房排查。
“白天安全隐患较少,晚上需要尤其注意。”施菊丽表示,街道还通过“数字吹哨”与城运中心、物业等运作单位24小时联动,构建起一张24小时在线的物联“感知网”。比如夜晚老人家中触发烟雾警报时,“数字吹哨”会第一时间将监控信息发送给城运中心和物业,再由相关工作人员联系居委和老人家属,多方协同来保护老人。
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临汾路街道实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命名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
目前,临汾路街道还在电梯运行、占用消防通道、高空抛物等21个小区治理场景布设了7000多个感知元件。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临汾路街道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请加「
星标
」不错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