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拯救苏联,却亲手摧毁苏联,戈尔巴乔夫是巨人还是罪人?
1991年12月25日,曾经让西方国家胆颤心惊的苏联解体了,促成解体的是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过去戏称为是“苏顺帝”,现在已经是“苏哀宗”的戈尔巴乔夫。对于戈尔巴乔夫的决定,西方国家先是惊诧,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竟然等到了苏联的暴毙,随后他们欣喜若狂,苏联的解体让他们渡过了危机,通过分食这个轰然倒下的巨人的“遗体”,西方国家吃上了后冷战时代的最后一份红利,光是里根的金融顾问里欧·万塔就赚了足足27万亿美元。
而戈尔巴乔夫呢?他收获了来自西方国家的赞誉,老布什曾评价他是一座“灯塔”,照亮了寻求“自由”的人们。拜登也曾盛赞他“对自由的忠诚”和“做出艰难但必要决定的勇气”,并说“他让世界变得更安全,且至今都是灵感的源泉”。哪怕是他在2022年8月30日晚去世后,西方国家对他的评价都是极尽赞誉,仿若这位“苏哀宗”是个“圣人”一样。
确实,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这位极尽所能迎合西方的“苏哀宗”确实是个圣人,如果没有他的帮助和顺从,谁又能想象那个熬过了滔天战火的苏联会眨眼之间垮塌呢?谁又能想到西方能靠吃苏联的遗产喂饱自己呢?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苏哀宗”都已经不能说是个圣人了,他应该被称之为是“西方的救世主”才对,他用一己之力搞垮了苏联,让西方国家安享三十年的“盛世”。
可对于当时的苏联,以及苏联解体后诞生的诸多国家而言,这个戈尔巴乔夫就远谈不上什么贤明了,有的或许是成堆成堆的骂名。有些人可能不赞同,认为毕竟当时苏联人民对于解体持一个赞成态度,街头上那些狂喜的人们就是证明。但有人看到在苏联解体的狂欢褪去后,那些在街头上哀愁的人吗?彼时彼刻,那些迷茫哀愁的人们,他们面对一贫如洗的家,想的又是些什么呢?
那些盛赞戈尔巴乔夫的人不知道,那些盲目鼓吹苏联解体的人们也不知道,被没有苏联牵制的资本家压榨的劳动者们也不知道。苏联的解体让那些人狂喜,但狂喜之后他们又不由得想起另一个问题,到底他们是为了什么而希望苏联解体?他们为什么对这个国家失去了希望?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国家变成了如今这个样子?谁又能给他们一个答案,也给如今回顾历史的当代人一个答案呢?
这个答案或许可以被称之为苏联的“沉疴旧疾”,但归根到底,我们或许应该叫这个答案为戈尔巴乔夫。一个曾经誓言要拯救苏联的人,一个亲手摧毁了国家的人,而这一切都要从他的上台和执政说起。
执政的戈尔巴乔夫
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面对的苏联是什么样的呢?四个字,内忧外患。彼时的苏联不能说蒸蒸日上吧,起码也是江河日下的状态。苏勋宗的“百亿补贴勋多多”把苏联祸害得不轻,长期的对外输血没能给苏联带来多少利益,反而是让苏联国内的民生情况愈发糟糕起来。更要命的问题是在于,苏联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僵化问题,而且这种僵化是全面化的,涉及到经济、行政、军队、工业、科研等多个系统。庞大而僵化的官僚机器就像是一个有生命的怪物,而苏联正在这个怪物的驱使下逐步踏上灭亡的道路。
彼时刚上台的戈尔巴乔夫给人的感觉是一位“守成之君”,戈尔巴乔夫在上台前曾工作在稳定农业民生第一线,给人们留下了良好印象。人们认为他或许做不到力挽狂澜,但他最起码可以让苏联以平稳的状态运行下去,每况愈下的苏联和整个苏东集团,或许正需要这么一个“守成之君”来帮助其渡过这段“艰苦的寒冬”。那,这位守成之君能带领好苏联吗?历史给出了答案——他做不到,他甚至把苏联带向了灭亡。
戈尔巴乔夫面对眼前的烂摊子选择了改革,也就是所谓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他的改革方式非常简单直接,基本上可以总结为“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一场西方化的改革,在经济体系上也要进行全面的西方化改革”。
摧毁苏联政治基础
戈尔巴乔夫对内采取了一套非常不理智的改革,放弃了马列主义作为苏联的指导思想,放弃将共产主义作为苏联的奋斗目标,转而采取所谓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同时,他计划改变苏联的政治模式,在政治上推行用多党制政治取代共产党,并用西方议会政治取代传统苏维埃制度。这种改革不仅仅体现在苏联内部的政治模式上,就连军队也一并被强制改革,军队开始了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非党化、非政治化”,从此苏联军队也失去了党的领导并形成了山头主义。
不难看出,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采取了一套全面西化的策略,这套方式能挽救苏联吗?很遗憾,它根本挽救不了苏联,它反而加剧了苏联的内部混乱。我们用一些通俗的方式来说这件事吧,苏联的政治模式运转了几十年,人民已经习惯于了苏联现行的政治模式,它或许不够完美,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官僚化,但它仍旧适用于苏联的实际情况。而戈尔巴乔夫采取的改革策略,与其说是一场改革,倒不如说是一种全面否定,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苏联的内部混乱。
这种自上而下的奇怪“改革”最终造成了苏联人民的混乱,他们不明白自己的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只知道他们似乎正全面步入西方化。即便是抛开这一点来说,苏联的传统政治结构里也没有戈尔巴乔夫搬出来的这些理论。他一脚踢开了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幻想能靠这种方式剪除官僚集团的掣肘,可实际上他不过是给官僚集团里的很多人一个机会罢了。在过去的结构里他们还必须有个底线,因为那套规则本身也在约束他们,现在没有了这些规则,那他们还等什么?当然是尽可能地为己谋利啊,诸如叶利钦这样的宵小之辈,不就是这样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吗?
在戈尔巴乔夫所谓的改革之下,苏联的政治模式迅速崩溃,整个国家的运作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官僚集团们突然发现以前约束他们的东西不在了,他们可以任意结成一个个小团体,在各种各样的“思想”包装下缔结成了一个个党派,用议会制度作为他们的角逐场,疯狂的将属于苏联的国家资产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一个国家最混乱的时刻就是这些人活动的时候,讽刺的是戈尔巴乔夫自己亲手造成了这种混乱。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自由民主吗?我觉得把民主去掉比较好,因为在当时的西方没有民主这一说法,在当时的西方说民主等于不忠诚,因为民主是苏联的概念,自由才是西方的意识形态。戈尔巴乔夫搞的改革实际上是一场自由改革,用的是西方的自由主义。至于自由的结果嘛?看看苏联和未来的俄罗斯,以及现在的西方国家,答案已经是不言而喻了。
经济上的自杀
而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上的改革则更为讽刺,或者说有着一种难以理解的疯狂。早年的戈尔巴乔夫还奉行计划经济模式,1985年4月23日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在阐述“加速战略”时尚且表明国民经济的主要方向首先应该是“计划”的,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但随着一连串的经济刺激政策失败,尤其是传统的重工业发展路线失败后,戈尔巴乔夫觉得自己应该换个思路。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路是什么呢?全面放弃计划经济,放弃国家对经济的任何管控,直接转向全面的西方化。这种改革能行吗?说实话是不行的,骤然间如此剧烈的经济模式变革,意味着苏联在经济管理体系上将陷入一场灾难。原本的供货关系在改革中被破坏,片面强调“自由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无权调控监管,导致了苏联各加盟国、地区和企业之间的混乱,原本的合作关系不存在了,他们如何能快速建立一套新的合作模式呢?
很明显,根本建立不出来,这个过程里苏联政府本该担负起的责任被彻底抹除了,只有那些高喊着自由经济的人还在活跃着,而也正是这些人利用了苏联当时在政治模式骤变下的混乱,通过一连串争权夺利的手段,让苏联的经济情况更加恶化。那些所谓的“自由民主派”人士任意攻击着政府,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不足一年半,政府就被那些“自由民主派”议员六次提出不信任案,试问政府该如何承担起责任,监管这场声势浩大的经济变革?
很明显,他们根本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所谓的“自由民主派”不希望。他们不希望的原因很简单,经济上的混乱有助于他们将苏联的国有资产变成他们自己的产业,他们怎么可能希望苏联真的完成一次经济改革呢?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企业自主权”也好,准许私人企业开办和得到政府资助也好,本质上不过是肥了这些人的“口腹之欲”,苏联也在他的经济改革政策下,完成了一场在经济层面的自杀。
当然,捞好处的不光是这些“自由民主派”人士,戈尔巴乔夫自己也很赚了一笔,没人说得清他到底有多少钱,反正他在2011年的生日慈善晚宴在英国的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行,还请来了莎朗·斯通、凯文·史派西施瓦辛格、U2乐队主唱博诺和“警察”乐队等一众名人。他外孙女克谢妮亚·科尔巴乔娃的婚礼据称也豪掷重金,到场的名人足足140多个,当真是风光的婚礼啊。看来戈尔巴乔夫同志和那些“自由民主派”一样,腰包里真是揣满了血汗钱啊。
两面人戈尔巴乔夫
不难看出,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毁策略,似乎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毁灭苏联。或许,我们应该把“似乎”这个词去掉,认为他就是为了毁灭苏联比较好。有人说不该把苏联解体的罪责归于戈尔巴乔夫,他也是无能为力的那个人。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苏联解体八年后,戈尔巴乔夫来到了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演讲,此时他说了一句能让人瞠目结舌的话——“我必须清除苏共和苏联的整个领导,我必须清除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并声称他的妻子坚定了他的决心,因为他妻子的决心比他还早。
这是一种自我调侃?还是在苏联解体后他为了个人名利而迎合西方的言论?又或者是他的一番肺腑之言?有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看看戈尔巴乔夫的好帮手,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此人生于192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负伤,战后在50年代被派往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有趣的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曾经花重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苏联留学生里发展间谍,用丰厚的物质条件诱导这些人放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而雅科夫列夫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前苏联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在回忆录里曾写道:“在克格勃档案中至今保留着50年代雅科夫列夫、卡卢金留学时代与中央情报局基干人员的合影,但克格勃当时并没有弄清中央情报局是否招募了他们,还是只限于一般性接触。”
该怎么形容雅科夫列夫呢?一个双面人。这是苏联在当年特有的一种现象,表面上忠诚于苏联,背地里早就倒向了西方,他曾经因为发表了很多激进文章而被派去出使加拿大,期间他还认识了加拿大前总理、共济会成员皮埃尔·特鲁多,也就是现任加拿大总理贾斯廷·特鲁多的父亲。没人知道雅科夫列夫和这位的私交里都发生了些什么,反正这位雅科夫列夫就成为了一个“民主人士”。
1985年雅科夫列夫被戈尔巴乔夫选为宣传部长,这个决定是遭到了苏联高层的反对,克格勃方面更采取了最激烈的反对态度,可这都阻止不了戈尔巴乔夫任用雅科夫列夫。然后这个雅科夫列夫就开始了一连串窒息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在苏联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党制、总统制等一系列全面的政治改革建议”,新闻媒体也完全被他交给了“自由民主派”,然后苏联的功绩就被抹杀,苏联的英雄也被淡化甚至是污名化,更和美国开始了一连串的“思想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了,西方就没有民主这个说法,民主概念还是苏联提的,那这位雅科夫列夫民主了个什么呢?他民主了一个寂寞,他不过是大搞西方的自由主义罢了。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在几乎所有人都反对雅科夫列夫的情况下,让他来担任苏联宣传部长,使其能主导苏联意识形态宣传的戈尔巴乔夫是不是有问题?这答案不是很清楚了,鱼找鱼、虾找虾,戈尔巴乔夫是个什么人我们自然就清楚了。
如果想要证据的话,我们都可以抛开戈尔巴乔夫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那些自杀式改革,单说说他在1988年的一个决定就行了。冷战时期西方常常通过电台对苏联进行宣传攻势,这种手段自然是被苏联方面实施了无线电干扰。可是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12月突然下令停止对这些电台的干扰,因为他觉得西方宣传的是“普世价值”,对苏联有益而无害,不仅准许西方媒体涌入苏联,还准许这些家伙在苏联各地设立分台。
之后的事情就特别热闹了,美国之音、德国之声、日本的NHK电台等纷纷进入苏联,开始着手对苏联人民进行饱和式的“思维轰炸”。这些电台明面上搞一些娱乐节目,背地里玩了命地抹黑苏联,抹杀苏联的历史功绩,对苏联历史上的英雄进行污名化,比如卓娅、马特洛索夫、奥列格等等,历史虚无主义的歪风邪气弥漫着整个苏联,对苏联的意识形态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那戈尔巴乔夫在做什么呢?他忙着和西方做交流呢,他的政治改革完全照搬西方宣传的“自由主义”,整个苏联都陷入了突如其来的政治权利纷争,大大小小的派系搞得苏联乌烟瘴气。而他的经济改革则依靠那些受西方影响严重的经济学家,有时干脆直接请教于西方的经济学者。自由市场是开放了,私有化也搞了,最后国家对经济的掌控能力彻底没了,国家的经济也没焕发活力,反倒是促成了一大批经济寡头。意识形态阵地更是完全丧失,苏联的政治根基不存在了,国家认同感也没了,追求共产主义的心也彻底不存在了,苏联最终步入死亡。
如果从现在回顾苏联末期的一切,我们就不难发现戈尔巴乔夫为苏联解体付出了多少心血。他比任何人都了解苏联,可能和美国的中央情报局一样了解,苏联不是一个单民族国家,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且有大量的加盟国,它是依靠意识形态凝聚起来的,只有摧毁意识形态才能彻底瓦解苏联。而在摧毁意识形态这一点上,十个中央情报局都比不过一个戈尔巴乔夫,因为只有他能顺利的瓦解苏联,还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
看看戈尔巴乔夫做的事情吧,他全盘的否定了苏联的历史功绩、否定了苏联的意识形态,对苏联的意识形态开始大刀阔斧的破坏,亲手断绝了苏联存在的基础,这个过程里他还任用了如雅科夫列夫这样的两面人来担任要职,自上而下的吹捧自由主义,全面让苏联步入西化过程。接着他又通过一连串的经济改革来搞烂苏联的经济,和所谓的“自由民主派”一起掏空苏联的国有产业,糜烂的经济加剧了社会的动荡,让苏联人民产生对苏联的怀疑,至此他就彻底破坏了苏联的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解体前曾有一场是否要解体苏联的公投,这场全民公投发生在1991年3月17日,参与投票者高达1.85亿人,占苏联当时总人口的80%以上。而投票结果或许出乎那些鼓吹“苏联解体合理”的人意料之外,赞成保留苏联的人超过70%,同意解体的人只有21.7%,连30%的赞成率都凑不齐。那么,现在大家还觉得苏联的解体合理吗?
人死怎不能定论?
有些人说,既然戈尔巴乔夫已经死了,再追究他是否是苏联解体的罪人已经毫无意义,何苦来哉对已经死了的戈尔巴乔夫盖棺定论呢?我想,对他要做一个盖棺定论,绝不是因为谁是什么苏粉,谁又是什么俄粉那么简单,而是我们必须知道一个曾经伟大的国家,一个曾经步入低谷但绝非不能挽回的国家,一个作为能和美国在全方位对抗的国家,它是如何轰然倒下的,弄清这一点对我们而言格外重要。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难道我们现在不该给戈尔巴乔夫,这个亲手解体苏联的人,这个西方国家眼里的‘圣人’一个盖棺定论吗?如果不能给这样一个人盖棺定论,我们又谈何以史为鉴呢?又谈何防范那一小撮和戈尔巴乔夫一样的人兴风作浪呢?历史虚无主义也好,追捧自由主义的别有用心者也好,这一切似乎距离我们并不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