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称帝
孝献皇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 ,袁术称帝于寿春,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
称帝这件事,要担极大的干系。
一般我们说成王败寇,但是称帝这事,成则皇上败则死。凡是称过帝的,说我不干了,后悔了,想回头想做贼,门也没有,只有死路一条。
新莽之后,江湖上称帝的哥哥很多,王莽的法统没有延续价值,所以大家要抢位,早称帝还有一定的好处。但在后汉之末,想称帝的人不少,敢称帝的人不多。一是汉祚四百年,刘姓江山刘家子孙自己不争气不爱惜可以,你站出来把这座快倒的大厦推倒,那是会招人恨的,任何没落的王朝都有自己矢志不移的拥护者,篡夺者都要承担巨大的压力;第二,当时的情况犹如一个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强盗看着一个小孩子捧着黄金,大家心里都痒,但是大家又都绷着,因为第一个动手的,很可能就是最倒霉的,孩子固然无力反抗,但是旁边的兄弟都不是吃素的。这也是一种恐怖平衡。曹操自夸,要不是我阿瞒在此码着,不知几人称王称帝。其实,当时的大佬们都有这种威慑作用,曹操威慑着别人,别人何尝不也威慑着他。
只有傻B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只有疯子在无视身边的威胁,
袁术称帝,在当时的人看来,就是一种不计后果的穷凶极恶,用市井小流氓的话讲,叫“找打”。形势很明显,一定要像周文王那样,天下三分有其二,才能动这个心思。否则,这样做,正好为别人揍你提供口实。
袁术称帝的积极意义只有一个,就是让曹操、袁绍、包括孙策孙权以及刘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野心家们更明白一个道理:实至名归,图虚名则招实祸。
为什么大无畏的是袁术?难道他疯了吗?
袁术的称帝行为不合时世,有乖常情,除了他有病,实在找不出别原因。术有病,天知否?我们试着诊断一下:
袁术哥哥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生下来就是小凤凰,这个我们可以通过《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理解这个人,也可以通过贾宝玉和贾环的关系理解袁术和袁绍的关系——要不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红楼梦》是认识封建社会的生动教材呢?
袁绍袁术兄弟四世三公已经很牛了,袁术在心理上比袁绍还更牛,更有优越感。
袁术年轻的时候,“举孝廉”,“历职内外”,不知底细的人如果光看袁术的档案履历,就会以为袁术同志来路正,阅历丰富,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来,根本看不出有大佬特意栽培有意提拔的痕迹,从年龄资历各方面都符合梯队建设的要求,是一个优秀的青年干部。
袁术和孔融一样,都是自信满满的人,似乎这个时代就是为他们这样的人设计的,面向未来,阳光灿烂。
袁术不仅比一般官宦子弟有优越感,就是对哥哥袁绍亦然,因为他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袁绍的母亲可能是赵姨娘,也可能是比姨娘身份更低的通房丫头。所以,袁术说起袁绍,以“家奴”称之,这叫子以母贱。
董卓进京,袁氏兄弟包括曹操都离开了洛阳,袁家哥俩一个奔冀州(东北),一个奔南阳(西南)。这时候,兄弟们已经是分裂状态了。兄弟分开还都能各自拉起队伍来,说明袁氏的品牌号召力确实强。
袁术在京城达官贵族的圈子里呆久了,皇宫里朝廷里的事知道的太多了,所以,他可能会认为做皇帝也不过尔尔,不是什么高难度的工作。距离可以产生美,更可以产生神圣感,林立果如果是个基层干部,打死他也不会想到颠覆B52。
有两件事激励了袁术,让他为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不顾一切或无视一切。
一件是流传了很久的一句谶语“代汉者当塗高”,袁术字公路,路即塗,所以这个方程式把自己套进去就有解了:代汉者即他公路也,袁术于是龙颜大喜。根据史书,当塗高者,魏也。这在今天绝对是无聊的玩艺,但在当时对人们还是有心理影响的,对袁术这样的心理患者效果尤其卓著。
还有一件事就是传国玉玺。袁术拉杆子靠祖宗的名望,打仗靠孙坚,尤其在讨伐董卓的时候,袁术孙坚(孙策)组合看上去有些怪,不好理解,以后我们说到江东孙氏的时候再分析。孙坚收复洛阳,得到了传国玉玺(这枚传国玉玺本身就是传奇,有兴趣可以上网搜索),袁术从孙坚手里夺过来,史书上讲是袁术“拘坚妻而夺之”;《三国演义》演义为孙策向袁术质押了这枚玉玺,借到了三千步兵五百匹马,自己创业去了。
从此,袁术每天二十四小时把玩摩挲这枚玉玺,而且口里还念念有词。人就怕聚精会神,一旦全神贯注于一件事,就会自我心理催眠。初级阶段是掩耳盗铃,中高级阶段就是旁若无人,盗铃的时候,连耳朵都不掩。
如果今天不小心碰到了袁公路,我们不需要多少医学知识也能判定,这哥哥有病,而且病得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