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战斗英雄周建华
周建华(1924—2016),铜陵市郊区陈瑶湖镇(原属枞阳县)高桥村人。1939年6月,年仅15岁的周建华,怀着报国杀敌的满腔热血,在家乡陈瑶湖参加新四军,由于机智灵活,不久任中共桐潜怀中心县委书记、桐东抗日游击总队队长林立的勤务员,在林立的影响下,逐渐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并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磨炼,从普通战士逐级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副军长。
1947年10月,国民党在山东战场上由重点进攻转为重点防御。许世友领导的华野东兵团认为只要拔掉莱阳这颗钉子,胶东根据地就能连成一片,攻打莱阳的战斗遂于11月打响。进攻由周建华所在的7纵20师58团发起,但在推进过程中被一榴弹炮阵地所阻,“有硬仗,找周建华”,担任58团侦察队排长的周建华被从另外的阵地叫来,先爆破,再用土炸弹辣椒面炸药包投掷,一番奇袭获得胜利,既打通了进攻道路,又缴获2门榴弹炮。不久在攻打淄川的战斗中,已任58团三连副指导员的周建华为爆破地堡和铁丝网工事,不幸被一块弹片深深嵌入后背,如果不是肩胛骨所挡,就会直接射入心脏,经华野总部批准被送到潍坊野战军医院,在简陋的条件下做了弹片取出手术,但没等完全康复,一心牵挂战场的周建华便软磨硬泡地出院归队了。正是这一次大伤未愈的归建,使后背的疼痛伴随了周建华的一生,但也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兖州为津浦铁路中段战略要点。控制该城,南可威胁徐州,北可攻击济南。该城城郭坚固,筑有半永久性防御工事,国民党有2.8万军队担任守备,守将还命人在城西北角一座用花岗石砌成的大碉堡上,镌刻了“天下第一碉”5个大字。
1948年7月1日,山东兵团再次包围兖州,至13日中午,城内西北部被我军控制,国民党军队残部向东收缩。7纵20师58团四连连长负伤,担任政治指导员的周建华负责指挥部队追剿。15分钟消灭敌人一个加强连200多人,自已部队无一伤亡。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周建华又被叫到团部受领新的任务。尽管敌人援军大部队已被我兄弟部队堵截,但情报显示东门附近仍有不明敌军驻守。周建华的任务是带两个排打出东门,牵制住这一部分敌军。
可是,打出东门却发现城内枪炮声大作,城外倒很冷清,援敌在哪呢?周建华吩咐一排长带部队原地监视,自己带通讯员冒着似火的骄阳往前侦察。走了一里多地,忽然对面有人喊:“有人!”还没等周建华反应过来,呼啦围上20多个国民党兵。周建华灵机一动,大喝一声:“通讯员,传我的命令,一连靠左,二连靠右,三连跟我来!”不明真相的国民党兵竟然一个个跑地求饶起来,周建华厉声道:“当官的赶紧给我滚出来!”结果,一名国军连长战战兢兢地站了出来,经盘问,国民党军队有一个机动团团部就设在两里外的一个村庄。因为与上司失去了联系,团长正为增援的事犹豫不决,后便派一名连长带这20多个人往城里打探虚实。
周建华瞬间产生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决断,他让通讯员押着这些俘虏回部队,自己则举着手榴弹,叫那位国军连长带路孤身闯敌营!经过震慑和教育,敌连长表示完全配合。
很快来到一个村庄的四合院,胆大心细的周建华拧开两个手榴弹的弹盖,左手两根手指扣住拉环,右手扶着手枪,大摇大摆径直闯了进去。卫兵看到本部一名连长却与一名解放军一道进来,便挡住问道:“干什么的?”周建华并拢无名指和小指,拍拍手榴弹,没好气地说:“要你命的!”吓退了卫兵。一间大客厅里挤满了人,见他进来,都吃了一惊,十几个黑洞洞的枪口一下子对准了他,有几杆长枪已抵到了他的胸口。周建华毫无惧色,右手一挥,将挡在胸口的长枪扫向一旁,大声说:“你们的团长呢?出来见我!”
国军团长有些发懵,但很快冷静下来,说:“我就是团长。”
周建华不慌不忙走到他面前说:“你们被包围了,赶快命令你的部队放下武器!”
国军团长问:“城里解决了吗?”
周建华坦然而神气地说:“不解决,我们是怎么打出东门的?我又是怎么跑到你的团部来的呢?”
“那你是干什么的?”国军团长又问。
“我是华东野战军派来与你谈判的代表!”周建华格外镇定。
可是这们国军团长实在狡猾的很,狐疑之下心生一计,问道:“既是来谈判的,那就说说国军兖州的守备情况。”
周建华心内一惊,要是答不出来,就露馅了,后果不堪设想。但久经战争洗礼的周建华早已养成了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气质,他猛然想起受领任务时,曾见到团政委的案头上摆着一份国民党驻兖州的高级将领名单……于是冷笑一声:“你们驻兖州部队属于国民党第十绥靖区,司令李玉堂。你们团隶属十二军,军长霍守义,你们是机动团!”
但仗着人多势众又在“主场”的这位国军团长仍不死心,突然把脸一翻,猛拍了一下桌子:“少跟我来这一套,我先收拾了你再说,来人!”说着就朝腰间掏枪。
周建华早就看出了对方的色厉内荏,从小就受过东乡武术熏陶的他电光火石间将手枪插进腰间,伸出右手一把抓住了对方掏枪的手,左手则牢牢握住手榴弹,手指准备随时拉开拉环,眼睛紧盯住对方的脸说:“怎么,想同归于尽吗?我这手榴弹可不是吃素的!”
国军团长被震慑住了,但还想拖延,又问:“你身后究竟有多少人马?真的实施包围了吗?”周建华往前拉了一把带他来的国军连长,说:“不信,你问他好了。”那位国军连长忙说他看见了,至少有两三千,黑压压的望不到边。就这样,孤身一人的周建华以他的忠诚、机智、沉勇迫使国军团长终于下达了全团放下武器的命令。周建华刚押着国军团部229名俘虏出了村,正赶上团政委带队前来接应。这一次壮举让周建华获得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奖章。
周建华不仅是孤胆英雄,还是本色模范。
周建华古道热肠,接济贫困。文化大革命前的几年间,他作为220团团长在静海县天津农场抓生产,当地土地盐碱化严重,群众生活很艰苦,不少人连理发的钱都没有,头发又脏又乱又长。他拿出自己的工资,买了几副理发剪,空闲之余和战士们一起为群众理发。不仅如此,那几年他的工资没有留下一分钱给家里,节余的都接济当地老百姓了,他说他是穷苦出身,不忍心看他人受苦。
周建华慎微自律,不搞特殊。1969年他作为陆军第70师师长驻守河北丰宁,当地风沙特别大,建设营房期间他家却连碗橱都没有,饭菜常常沾上沙土。某天他见一木匠正在打碗橱,便问是给谁打的,木匠不认识他,回答说是管理科长安排给周师长打的。他又问:“是哪个周师长?(还有一位副师长也姓周)”当得知是为自己打的以后,他当场下令停工了,他说:“大家都艰苦,我不能搞特殊。”
周建华清醒自知,主动让贤。1983年前后,胡耀邦和邓小平先后到二十四军视察,对周建华的工作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84年,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和政委傅崇碧几次打电话给他,让他担任更高一级的职务,但他诚恳地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能力有限,应该让年轻有为的人上,放弃了升迁的机会。
周建华1949年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和开国大典,并作为解放军代表登上了天安门城楼。1950年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接见。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74师副师长的任上,当面受周总理指派,担任天津市革委会委员,在个人也遭受冲击的情况下,为制止武斗、保持天津市政治社会稳定作出贡献。1969年作为陆军70师师长参加党的九大,在天安门城楼再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陪同观看了焰火。1976年分别为周总理捧骨灰盒、为毛主席守灵。1959、1975、1978年分别当选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光荣离休。
作者:周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