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四个野战军,哪个实力最强,是第四野战军吗
先说第一野战军,第一野是彭德怀元帅领导,彭德怀是一野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元帅在军事指挥才能上过硬,作风强悍善打恶仗。
1949解放军整编为四个野战军。到底哪个野战军实力最强呢?
第一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主体是红二方军改编,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20师,解放战争是西北野战军。1949改编成第一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成立时只有2个兵团15.5万人,后来太原战役结束以后,华北军区的第十八和第十九兵团加入第一野战军,第一野战总兵力有4个兵团50万人。
第一野战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只有2万多人,由解放军副司令员彭德怀担任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初期只有2.7万余人,对手有胡宗南中央军嫡系精锐30万大军,西有凶残的马鸿逵和马鸿宾马家骑兵部队,北面还邓宝珊的大军,东边是黄河天险。
第一野战军的张宗逊、王震、许光达、贺炳炎等部将都是骁悍异常的猛将。
第一野战部队是贺龙带出来的基本盘,多为荆楚子弟,不怕死能吃苦讲团结。
西北地区苦寒,人少地贫,缺点很明显,就是队伍建设受限,养不起太多的兵,始终只能以寡敌众。
但也有一个优点,黄土高原沟梁纵横,看山跑死马,不适合机械化的大兵团对决。胡宗南名不副实眼高手低,指挥部被我军无限渗透,空有几十万人马和大量城市,还是被几万西野拖得支应不暇狼狈不堪,不能腾开力量南下东进。
一野作为我军的一个较小较弱的战略集团,以下驷对上驷,还打得有来有去,并且多次重创敌方,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胡宗南在彭总面前虽然是一个饭桶,但是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里,其实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元帅,政委邓小平,第二野战军拥有三个兵团28万人。
第二野在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是我军最强的一支部队,二野的队伍主要和骨干力量来源于一四方面军,身经百战,久经考验。
司令员刘伯承号称军中军神,智略超群,军事素养和指挥艺术精妙绝伦,两任政委张浩和邓小平政治工作高瞻远瞩、举重若轻,在打仗方面也是内行,能够很高效的辅助刘伯承。
刘邓的二元化领导,就是我军织标准的具体化呈现。
陈赓、王树声、杨勇、陈再道、陈锡联、王近山诸将都是良将之才,陈赓后来甚至作为偏师发展成了一个小的战略集团牵制南北,陈谢集团支应东西。
二野前期活动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占据中原地区,物丰人足,一个纵队有三四万人,总兵力一度达到四十多万。
后期千里跃进大别山,虽然损失巨大,但是打开了战争僵局,打乱了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为其他兄弟部队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野就是刘帅的个人写照:能征善战、忍辱负重、服从大局、不计得失。
第三野战军是由部分山东部队和南方八省地方游击队组成的,这个战略集团的特色就是多元化领导。
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
第三野战军巅峰时有80万大军四个兵团,
第三野战军麾下谭震林、邓子恢、陈士榘、宋时轮、许世友、王建安、叶飞、王必成、陶勇、刘培善等将领都不是善茬,都能独当一面。
陈毅是帅才,但长于政工人事短于战略战术。处于战争年代,粟裕是领导这支部队的最佳人选,他是我军屈指可数的常胜将军,擅长建设根据地,练兵能力强,善打大仗恶仗硬仗,能够在极度险恶的条件下以弱胜强以小胜多,指挥艺术出神入化。但是粟裕为人谦逊,胸襟开阔,不计名位,党性极强,洁身自好。
御将的手段不借助权谋而主要依靠打胜仗的军事才能和党的组织纪律约束。
从个人品格来看这是值得崇敬的,但三野组合复杂,这种性格作为全军核心是需要时间去沉淀。
三野及其前身主要活动的区域在山东河南江苏浙江,这块地方是国民党的卧榻,重兵云集精锐驻守,要分庭抗礼并打开局面,不断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不断胜利是唯一的出路。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两个阶段,粟裕指挥的达到战役级别的约六十来次,其中全歼敌军并俘虏或击毙敌军主将的约四十来次,击溃敌军并俘虏或击毙敌军偏将的约十来次,小胜、僵持消耗、不敌失利撤退的约数次,没有全歼或大部歼灭敌人的仗都算败仗。
都会使我方陷入被动或困窘之中。所以我们看三野(包括前身)一旦打了大胜仗,就会迎来一次飞跃提升,一旦失利,就会重兵压境,丢失大量根据地,各纵队大踏步撤退,藏形匿迹,等待捕捉下一次的战机。三野的发展,颇有几分朱毛红军在井冈山和赣南时的翻版。
向南防御,向北发展。中央的这个决策在华北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向南防御,向北发展。中央的这个决策为什么说是英明的,最具说服力的是在东北取得了大的胜利。东北的胜利,是以四野的胜利为主体的。
国共双方抢占东北,我党先下手为强,迅速从各战略区抽调精兵强将奔赴东北。中央委员去了三分之一,十万部队有三万是干部,可以说是孤注一掷势在必得。为什么要这样重视东北呢?
东北长期为沦陷区,政府的力量几乎空白;东北是重工业基地,兵工生产能力强大;东北沃野千里,物资丰富,人口稠密,能够支撑战争消耗;东北靠近苏联,有获得外援的可能;等等。最重要的是,在中央看来,西北与华北都自保困难。
相当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变局势;中原也陷入了沼泽,前途未卜;华东能不能守住尚且堪忧,极有可能要退回山东甚至黄河以北;西南华南目前根本无力染指。
只有东北尚可争夺,一旦得手,既可分出兵力南下打开局面,又可以作为后方源源不断输血。当然,国民党的想法也差不多,也在疯狂运兵,把最能打的将领和比较精锐的部队送到东北。
我党开始是以彭真为书记,彭真主张攻占大城市,迅速占领东北,但遭到了林彪陈云等人的反对,攻打四平失败,被杜聿明追着打。
很快中央调整了人事安排,以林彪为党政军一把手,陈云、高岗、罗荣桓辅助。
林彪善于指挥,有高超的指挥艺术、意志坚定、精于计算从不打无把握之仗。
他提出解决东北的问题是六分政治四分军事,在政治上,坚持党的一贯方针,就是建设根据地,具体来说一是土地改革,二是剿匪,三是宣传我军的政策。
首先发动群众联系群众做到军民团结,站稳脚跟至关重要。
在军事上,大踏步后退,不急于打大仗,发展地方武装,沿袭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撇开大城市,撇开大的交通线,占据周边中小城市和乡村,积蓄力量待机而动。
在分工上,他自己专注于军事,因为最终还是要靠打仗解决问题,这是主要工作,他本身就是军事奇才。群众工作、经济工作、兵员武器工作、对苏外联工作等等都让陈高罗各自负责一摊,充分放权,他只需要结果,不插手具体过程,他的这种工作方法得到三个副手的拥护,罗荣桓称之为“林总的重点主义”。
东北在林彪和他的搭档们的领导下,局面很好地打开了,东联/四野很快壮大了,通过一系列诸如三下四保这样的军事行动,胜利接着一个胜利,把国民党军队挤进几座孤城,最终彻底消灭,十万部队进关百万雄师出关,由北向南,打通全中囯。
没有一野拖住胡宗南,二野不能放心南下;没有二野的牺牲,山东和苏中不能合成华野/三野在国民党的基本盘纵横捭阖;没有三野打得国军重兵集团支离破碎,二野不能从容重返中原;没有二野三野和华北兵团对付关内国军精锐主力,四野就没有机会和时间发展壮大,解放东北全境,解决华北地区。
除了四个野战军还有一个华北军区的部队主要底子是中央红军/115师,肖克、耿飚、杨得志、杨成武、罗瑞卿、周士第、王平、王新亭等均为名将宿将。
相比而言,条件还是不错的,1946年有三四十万部队,不可谓不强盛。
国民党在华北主要有三支,中央军、阎锡山部、傅作义部,这三支都称不上精锐,按理来说是有消灭的可能性的。
但是华北军区司令聂荣臻虽然各方面都很出色,建设根据地、兵工生产、土地改革、征兵征粮、培养干部等各项工作堪称模范,但是他有一个短板,就是军事指挥能力不足。
不是说聂帅不懂打仗,他正经苏联军校毕业,参与协助林彪指挥大小战斗不计其数,抗日战争时期也颇有建树,但是他和陈毅比较类似,长于政工拙于军事。
陈毅在华东,战役指挥有粟裕,华北却没有一个像粟裕一样的能与一把手互补的搭档。其实也不是说真没有,后期徐向前担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临汾、太原这样的战争奇迹就创造出来了。
可惜徐帅来得太晚了,让华北这个大的战略集团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黯淡无光。我想,聂帅这一段时间里很多时候都非常痛苦,尤其是中央经常把林粟打的经典战役通报全军,号召各战略区学习仿效。
我们的一生其实也有很多时候想仿效别人,但是不是说你想,就可以做到的。实事求是地说,聂帅是一个厚道的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他革命的一生,绝大多数的时候是光明磊落坦荡无私的,能让后人有些垢病的,是后来针对林粟说了一些不客观的话和做了一些打击伤害的事,瑜中有瑕。
没有三大决战,西野/一野也只能在黄土高坡打圈圈。全国一盘棋,每个战略集团都是棋局上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棋子。
牵一发而动全身,相辅相成,既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又密切配合关联。我们既要肯定某个战略集团对整个解放战争所作的巨大贡献,也要反对比如三野决胜论、四野包打全国论等盲人摸象式的幼稚论调。
既要欣赏敬佩彭林刘徐粟老一辈革命家高超的军事指挥魅力,也要反对无限度地拔高一人贬低其他的狭隘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