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是如何影响秦末走向的?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巨鹿之战。
项羽率领数万楚军,破釜沉舟,大破章邯、王离率领的四十万秦军。
经此一战,秦军主力尽丧,秦二世而亡。
此战之后,项羽凭借卓越的战绩,成为诸侯盟长,有了分封天下的威望。
项羽
按照太史公的说法,项羽能够大破秦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破釜沉舟”。
但如果你稍微有一些军事常识就会知道,真正的战争,从来不是靠玩命就能打赢的。
真正决定“巨鹿之战”胜负的,并不只是单纯军事实力的较量,而是政治走向。
章邯杀死楚地首领项梁后,项羽继承了军队的指挥权。
原本被项梁拥立的楚怀王就有了实权,而此时的项羽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继续控制楚怀王。
于是楚怀王就对项羽有了杀心。
为了压制项羽,楚怀王先是扶持外来户的刘邦。
之后,秦军主力围攻巨鹿,其他诸侯无人敢前去迎战,楚怀王便下令,命项羽率军与秦军决战,以解巨鹿之困。
巨鹿城外,秦军少说也有20万兵马,而项羽东拼西凑也就5、6万的兵力,明显就是让项羽去送死。同时还派了自己的亲信宋义去监视项羽。
就在项羽去往巨鹿的途中,杀掉宋义重掌兵权后,同时咸阳城中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赵高杀了李斯,彻底架空了秦二世胡亥。
接下来,赵高开始对“李斯派”的清洗。
赵高先是杀了蒙恬、蒙毅,这次同李斯一并被杀的,还有冯劫和冯去疾。
章邯并不是赵高的嫡系,章邯派副将司马欣回咸阳述职,没想到赵高也想杀了司马欣。
于是章邯彻底失去了为秦中央继续作战的理由。
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在一个小城巨鹿城外,集结了全国60%以上的有战力量。
而此刻,控制军队的,没有君王,全部都是“将军”。
自从传出赵高篡改秦始皇遗嘱,诬杀公子扶苏的谣言后,“君权神授”秦二世胡亥的合法性开始受到质疑。
注:按《赵正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传位胡亥。
山东反叛,六国复国,赵高专权,胡亥被架空,将军们有了反叛的理由。
于是,将军们在巨鹿城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结盟
项羽和章邯停战,是在“破釜沉舟”的八个月后之后,在此之间,楚军和秦军的防线基本上也没发生什么变化。
《史记》中也没有记载关于这段时间秦军的伤亡数字。
一般来讲,如果你无法统计到敌方的伤亡情况,那只能说明你没有占据战场的主动权。
巨鹿之战结束后,章邯求见项羽,史书记载叫“殷墟会盟”。
你看,既不是“投降”,也不是“受俘”,而是“会盟”。
意思是双方是结盟的关系,而不是谁打败了谁。
况且项羽和章邯还有血仇,项梁和项羽名为叔侄,但实际情同父子。
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共有过六次屠城,说明项羽并不是一个有恻隐之心的人。
而关中这块最重要的土地,被分给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秦军将领,秦军也保持了原制。
这就意味着,项羽的楚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
五万对二十万,根本不是靠拼命就行的。
正是因为秦廷之中的动乱,导致将领各个自危,最终放弃了对秦中央的支持。
而对项羽来讲,本来楚怀王就想借机除掉项羽,反而最终以项羽胜利告终。
于是项羽从一个弱势的继承者,成为了击败暴秦的英雄,同时,项羽得到了各位诸侯的支持,被推举成为了“纵长”。
殷墟会盟之后,秦军与反叛诸侯,也从水火之势成为了自己人。
那有人会问,《史记》中不是记载,项羽把秦军20万降兵坑杀了吗?
这个说法只记载于《史记》,按照常识来讲,冷兵器时代,5万人坑杀20万人,即便是秦军手无寸铁,也是不现实的,况且秦军还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
就算楚军以一敌十,把秦军20万人都杀了,那也不差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人。
而项羽非但留下了他们三人的性命,还封给他们最富饶的关中地区,这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因此可以推断出,当时项羽的楚军,的确强于刘邦等其他诸侯,而面对章邯所率的秦军,实力还是不够的。
殷墟会盟,是真正的结盟,并不是为了给章邯留面子。
“巨鹿之战”,实际上是一场双方的同时反叛。
项羽反叛楚怀王。
章邯背叛秦二世。
反叛
但不管怎么说,项羽的确是解决了秦最后的有战力量。
而且此时的项羽实力又明显高于其他诸侯,于是诸侯们推举项羽为“纵长”。
“纵长”看上去很厉害,但实际上就是个虚名,就像“武林盟主”的概念。
因为这个所谓的“纵长”,不会给项羽带来任何的好处。
首先项羽没有对其他诸侯的指挥权,而且项羽也无利可图。但“纵长”的责任却一点不小。
早期项羽的叔叔项梁找了一个楚王族后裔,立为傀儡楚王,类似于“挟天子而令诸侯”。
除了可以获得支持之外,另外还可以保持回旋的余地。
此时项羽实力和威望大涨,这个情况下,项羽完全可以继续用楚王为挡箭牌,不当“盟主”。
不过项羽可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于是,各路诸侯,共计40多万人,向咸阳进军。
一路上并没有遭遇到秦军的大规模兵力,接下来就是“鸿门宴”。
鸿门宴大家都熟悉,就不细说了。
项羽没杀刘邦,实际上是非常明智的。
就算项羽杀了刘邦,汉军也未必就会溃散,最终还是要与之正面决战的。
而且项羽这个所谓的“纵长”,说是盟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指挥权。真打起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控制不住的。
因此什么也不做是明智的。
在巨鹿之战之前,楚怀王曾许诺说“先入关中者为王”,那从理论上来说,项羽应该是关中王。
当时关中盆地是天下最富庶的地区,周、秦、汉、隋唐,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最后一统天下的。
秦灭六国后,并没有把六国的王室全部诛杀,而是全部都赶到了咸阳。
这些原贵族们虽然没有了权力,但待遇并不差,至少是衣食无忧。
秦末大起义中,各路诸侯大部分都不是六国的王室,像是赵歇、韩广、臧荼、包括楚怀王,除了魏豹是个旁支王子之外,基本上都没有王室血统。
鸿门宴之后,各路诸侯冲进咸阳,并开始大肆烧杀抢掠,联军去杀他们的“君主”。
项羽既然是“纵长”,像是“火烧阿房宫”,这些罪责自然都算到他头上了。
此后,原六国的王室,再没有一人出现过史书之上。
这里面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楚汉
经过此次的杀戮,项羽这个“纵长”,成为了秦人的死敌,自然无法在关中立足。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多半也是借口。
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秦将,也成了“秦奸”。
后来还定三秦之战,刘邦消灭三秦王,就因为章邯民心尽失。
刘邦虽然也退出了关中,但他得到了汉中。
此时项羽控制的地盘,和原来比并没有实际的增长,只是得了一个西楚霸王的头衔,此后再无争霸天下的资格了。
楚承楚制,汉承秦制,楚汉对决一开始就没什么悬念。
最后是郡县制对分封制的再一次胜利,这个之前讲过了,就不多说了。
更何况,刘邦还遇见了韩信这个战神。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落下帷幕。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全国。
关于项羽的死,《史记》中有两个版本。
《项羽本纪》中记载,就是乌江自刎,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
而其他史料,包括《史记》其他部分对项羽之死记录的非常明确,项羽逃出楚营后,被灌婴所率的骑兵斩杀于东城。
从击项籍军於陈下,破之,所将卒斩楼烦将二人,虏骑将八人。
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此处距乌江还有1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