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 为何雀儿山隧道工程这么厉害
26日上午11时,建设周期超过5年的雀儿山隧道终于建成通车!雀儿山隧道为什么被称为“川藏第一险”?来看看专家的权威解读!
记者:雀儿山隧道工程难度在哪里?
蔚艳庆:
洞口海拔4370米,隧道长7079米,目前为世界上海拔最高超特长公路隧道,含氧量低、气温低、隧道超长为本项目最大特点与难点。
一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修建7公里的超特长隧道,既无成熟规范提供理论支撑,又无工程实例借鉴,隧道设计只能从零探索与总结提炼。
二是洞口含氧量不到平原区60%,每进隧道1000m含氧量较洞口降低10%,绝大多数人均有高原反应,人员及施工效率极低,对参建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严峻挑战,建设施工难度极大。
三是雀儿山主峰海拔6168米,常年冰雪覆盖,洞口极端气温在零下40℃以下,冬季施工期超过4个月,低含氧量和冬季低气温的叠加效应,导致工程勘察与施工“难上难”。
记者:设计解决了克服哪些难点、创新亮点在哪里?
蔚艳庆:
研究团队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攻关,克服了高寒高海拔超特长隧道的诸多技术难点,形成了高海拔隧道勘察设计与施工的成套技术,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一是首创“气象选线”的设计理念,为高海拔寒区越岭隧道选线提供了新思路。
二是创新性提出“保暖内衣+长衣袖式”隧道结构防冻技术,并在隧道洞口设立了30米长的防雪透光棚,既保证隧道洞口防冻、防雪,又避免驾乘人员被洞外白雪反射刺眼。
三是将现有隧道运营通风计算标准仅满足2000米以下提高到5000米,为我国高海波隧道施工及运营通风、制氧供氧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隧道设置平行导洞,为高海拔超特长隧道运营通风及防灾救援提供运营安全保障。
五是创新性地利用洞口附近的温泉热能,消除了隧道洞口段的冰雪灾害,确保冬季运营安全。
记者:克服这些困难,做了哪些工作?
蔚艳庆:
面对雀儿山隧道严酷的自然环境、无规范支撑、无工程可参考的现状,团队本着多吃苦、多体验、多研究的信念,开展十年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
一是多次徒步深入高山无人区,克服严寒缺氧的考验,进驻现场调研高原冬季冰雪、冻结情况,获得了大量隧道设计所需的基础资料。
二是历经百日、肩抬背扛80公斤重测深仪器给隧道“庞大身躯”作了“全身CT切片”检查,并历练1年在隧道不同的部位进行“打孔取芯”的实体验证。
三是建立了两套自动气象观测站,在3800米至5050米设立了7个人工监测点,工程师长期驻守现场,历时2年不间断监测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的气象及道路灾害情况。
四是现有规范仅有海拔2000米以下隧道通风标准,团队多次往返成都至雀儿山垭口之间,实测海拔高度从400米到5050米间的汽车尾气排放,取得实测数据五千多组,获得了准确的高原通风、供氧标准。
雀儿山隧道建成后将彻底改变川藏北线雀儿山段的路况,隧道实施后可降低原公路海拔高度800米,较原路节约里程近20公里,通行时间由2小时缩短为10分钟, 绕避了原公路3处共长达4.7公里的雪崩易发危险路段,6处共2220米泥石流路段,以及大量的冻土、滑坡,雪害、冰害等安全隐患严重路段,国道317线雀儿山段全年安全畅通,“冬过雀儿山,如过鬼门关”变为历史。
注——
蔚艳庆: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雀儿山隧道设计负责人
(四川省交通宣传中心)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