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赛是什么?︱李楠工作室
原创: 李楠
荷赛又来了,挺好;习惯性地看了看照片,也挺好。
但专门写点儿什么的热情,几年前,就慢慢消减了。
也许是因为“荷赛”确实很“荷赛”吧。
最近一次写荷赛,居然是2014年。当时结果一公布,国中便有人欢呼雀跃:由年度图片看,荷赛终于摆脱了战争灾难、暴力美学,实乃一大进步!由此十分顺理成章地展开了一系列对荷赛的无情批判,并得出一个深刻结论:在转型这档子事儿上,当代艺术都比新闻摄影强多了。
果真如此吗?
57届荷赛年度最佳图片
荷赛的年度图片,几乎永远都是战争灾难、妇女儿童,今年,依然不例外。59年,确实有点儿“嗜血基因”、“审美疲劳”的嫌疑。
但这里面有一个常识:战争灾难,是拍摄题材;妇女儿童,乃拍摄对象,他们都不是一张照片的终极目的,也不是一张照片最根本的评价依据。
照片的终极目的,是它要传达的观点与意义,或者说,是一种价值观;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视觉形式有了精心锤炼的必要;对照片的评价,也才与摄影的本质具备了紧密的关系。
荷赛对战争灾难的持续关注,与其说是对题材的偏好,不如说,是它内在的价值观驱使它保持着这一姿态:
永远对那些正在发生的现实问题保持直接、逼近、尖锐的反映和揭示;永远对那些备受煎熬的命运保持真实的痛感——新闻摄影,永远要对人类自身的困境发出声音。这就是荷赛作为一项国际性新闻摄影比赛的核心价值,也是它举办59届以来,虽有诸多质疑但依然是这个行业标竿的根本原因。
57届的年度图片,虽然画面是高举手机的海边剪影,但落脚点却是颠沛流离的非洲移民,它不表明什么进步,也和转型毫不搭界,它只是再一次证明:荷赛的价值观从来没有改变过。无论它如何调整评选设置,无论其视觉呈现如何变化,它始终以恪守它的准则为基线。
今年更不用说了。除了年度照片,荷赛其它所有类别的获奖作品,天灾人祸永远占大多数,且59年不变——这就是荷赛。
因此,所谓“荷赛进步了”的欢呼,不过是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误读。
这种误读,以及对这种误读的认同,暴露了一个隐蔽而严肃的问题:如果我们本能地只根据拍摄题材和拍摄对象来下结论,实际也在说明,我们的目光所及,只停留于照片表面,而无法深入。
对于荷赛,对于新闻摄影,我们只能在照片的外围指手划脚,而无法在它的核心指点江山——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业,实际上是依靠一种价值观来支撑,而不是技术和市场。
正因为我们无法在价值观层面讨论,因此,我们只能在技术、语言层面解读;只能在题材、对象范畴推演;同时,在形式上遍地开花地模仿着——每届荷赛的直接效果就是对获奖作品的竞相仿效,却总有为何“学不像”的困惑。
这些年,有一个问题,相信大家都如鲠在喉:不是读图时代了么?为何职业摄影者的身份反而岌岌可危?
因为,我们失落了一个宝贵的东西。
不是发行量,也不是广告额——虽然表面看如此,而是我们的影响力——信息、真相、观点和信任源头的地位——一种媒体应该具有的价值观的体现;或者说,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张照片得以有效传播的根本理由。
没办法,每一个职业,必然有一个职业的“天职”,不管你愿意或是不愿意。
而所谓“读图时代”,并非以图片呈现的数量、频率和规模来定义,而是以话语更集中在图片上来定义的。也就是说:当人们不再以文本为中心来诠释自身和身外,而是将它们,尤其是本身非视觉性的事物,予以视觉化,并使之成为一种对世界的“正解”时,“读图时代”才真正来临了。在这个过程中,图片的意义更多的是指“以图的方式呈现的理解”。
那么,职业摄影者,如何提供这种“正解”?
寒冬之下,传统媒体纷纷转型,最红的当属“全媒体”之路:指媒体单位通过业务融合的方式,整合出版、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应用等全部的传播产品,实现终端渠道上的高覆盖率。
这源自美国道琼斯的“波纹理论”:即将独家新闻垄断,转变为多级内容倾销,同一条新闻可以在其旗下的各种媒体上卖上七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边际生产成本,最大化地产出综合收益——读者再怎么跳,也跳不出其媒体矩阵的包围。
但是,这样的“全媒体”真的能够运作起来,必须要强势的媒体地位、人力品质和内容资源进行强强叠加,形成足够重量的一块石头,击起的波纹才能足够深远。否则,也是徒劳无功。《纽约时报》曾砸了4.1亿美元收购about.com,却无法与自身适配,最后只能将其降价1个亿转手。
在“全媒体”好看的面子概念之下,摄影记者正在转型为视频记者,更多的情况是,一个记者同时写文字、拍照片和录制视频并担任主持人。显然,这只是一堆并未经过深加工的新闻素材,一个消息,一个场景,一段事件,而非真正的“新闻”。
一个路人拿着手机都能拍一张现场照片,新闻的五个W,他大约能解决四个:
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和简单的事件描述(what)。但他没法解决最后那一个W和那一个H:即为什么(why)和如何形成(how)?
信息的采集、发布已经不是新闻记者的优势和特权,分析、判断以及公信力才是他们的强项。而照片,不仅仅是现场,而是观点。
因此,美国芝加哥太阳报解散了摄影部之后,又再次重组;而法国解放报干脆在一期报纸上将所有图片的位置都变成空白,以此来提醒人们,摄影,在我们这个时代,究意意味着什么?那些仿若走失的图片,和我们随处可见,避之不及的影像,又有着何种区别?
不是平台、不是渠道、不是互联网、不是阅读习惯……而是:机制。
所谓传统媒体的消亡,是因为面对更多更丰富的受众需求,更新更融合的技术可能,更细更精准的订制服务,更快更多元的迭代传播,所有这些本来是可以支持媒体生存发展的东西,我们没有以一种与之真正匹配的机制去把握它们。
因此,“全能型”记者,有多少程度是因了成本控制而产生的要求?“艺多不压身”没错,“与时俱进”也没错,新思维+新技术的“全能型”人才应该成为主力。但要让他们真正不被视觉奇观所控制,不被信息洪流所淹没,不被“全能高产”本身所异化,我们需要的,是新的机制。
而在这个机制灵魂深处发挥作用的,依然是价值观。
由于这样一个原因,我愿意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周末之夜,再来谈谈荷赛。这个不得不承载着新闻摄影行业诸多变化、并试图努力应对的59岁赛事。
我对荷赛的热情会慢慢消减,但我会始终保持对它的一份敬意。这份敬意,更确切些说,是给那些在一个“技术使距离消除”的年代,依然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各种“距离”的同行的。没有他们不容置疑地亲临现场,就不会有这些我们无法回避的照片。
当下,摄影与一切有关,却唯独与摄影无关。
这话或许说得偏颇。但新闻摄影,这个在某些时候听起来有点儿“土”的行当,无论如何,还在坚持以它的“真实”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有多么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