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卧故山秋”,贾岛的这句唐诗,该怎么理解?
这句诗出自《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有种理解是:如果好朋友不觉得这首诗好的话,我将归隐故乡,以度残年,再也不作诗了。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对“故山”、“秋”的理解。我们从整体诗境出发,看看怎么理解“归卧故山秋”比较好。
贾岛写好了一首诗《送无可上人》。这时最想拿给知音好友看看,也希望得到一番赞赏。
就像我们写了一首诗,想急切地发到微头条或者朋友圈里,希望诗友们点赞。其实这时还有一丝忐忑,因为有可能诗友不赞赏你的“佳作”。这种心情你可有过?
喜欢写作的人,大多有过这样的心情。
贾岛写诗极其认真,一字不苟,不知经历了多少苦思冥想,终于写出了满意的诗。这时拿给好友看,希望得到好友的夸奖。
在贾岛看来,这首诗已经达到了艺术的极致,但是又怕好友给出负面评价,于是对好友说“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以我们自己为例,如果好友不欣赏呢,心里肯定有失落感。其实贾岛说的就是失落感,他不可能因为知音不欣赏自己的诗,就回到故乡去。
贾岛:我为写这首诗付出了极致的努力,春去秋来,我的努力感动了自己,这首诗在我的心血灌溉之下,终于完成了,如果你们觉得这首诗不好,那么即便我将来告老还乡,居住在故山之中,心里仍然秋意绵绵。
诗人没有用“寒”,也没有用“凉”,用的是“秋”字。它不是说“故山的秋天”,是说诗人的心情。
唐诗里有用“秋”表达冷、凉的习惯。比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王维在暮春时节写的诗,自然不会是真正的秋天,而是指天气。贾岛指的是是心情,王维指的是天气。
故山,是诗人选取的意象。故山,是故乡的象征。张大千客居他乡,想念故乡,写下的诗句是:看山须看故山青。
故乡,大概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了。陶渊明有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故乡对鱼、鸟来说都是如此。尤其对羁旅漂泊的人,更是如此。因此,思乡是唐诗的一大主题。
王维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杜甫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写道: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很多在外漂泊的诗人,写过思乡的诗,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贾岛这里用了“故乡是最温暖的地方”的含义。而故乡的山、水,是故乡的象征。我们国家很多地方的命名,以当地的山取名,比如湖南的衡阳,地处衡山之南;贵州的贵阳,地处贵山之南。
古代隐士隐居多在山中,陶渊明虚构的桃花源也在山里,所以“归卧山中”应该是安然闲适、悠然自在的心境。
归隐到故山中,更是“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的闲适与自得。
如此看来,故乡的山,简直是贾岛能想到的最温暖的居所。
归,是告老还乡,是上了年纪的事,意味着很多年过去了。那时候人的心境比较淡然,对很多事情都释然了。
贾岛却说:如果你们不赞赏我这首诗的话,即便过了很多年,在我的心态很淡然的老年,居住在最温暖的故山之中,我的心里仍然有秋天的凉意。
从地理空间上讲,世界上简直没有温暖的地方了;从时间上讲,我可能永远也无法释怀。
贾岛用了递进的修辞。
由此可知,贾岛对知音的评价多么在意,更见出贾岛对自己的这首诗多么在意。几乎不允许知音给出负面评价,大概人对一件事付出了极度的心血后,对这件事的爱就到了极度的纯粹吧。
我们有时候,用了三五天,或者十几天写了一篇文章,发到头条号,没有阅读量,那时的心情与贾岛有几分相似,但是不能与贾岛相比,因为贾岛用了三年时间。
归卧故山秋,理解到这里,我们就理解了,贾岛写《送无可上人》付出了多少苦心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