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母什么意思,近几年学生弑母事件屡见不鲜,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近几年学生弑母事件屡见不鲜,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我感觉上社会道德教育及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缺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那个时代父母用棍子,甚至拿鞭揍孩子。(犯重大错误在外边惹事生非父母实气不下会狠揍你的)也没听说过那个孩子对父母咋样了?现在风气不正。道德伦理教缺失!又一味逆爱孩无底线的对他好,社会进步了但素质低下了,如果他虚荣与满足不了,就很荣易引起孩子们逆反会做出难以弥补的人生大错。
弑父和弑母这两种罪行,在古代会不会被判凌迟处死
关于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古有《二十四孝》,想必知道的国人也不在少数。
古代刑律,孝为罪始自夏朝。《孝经.五刑》中有“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
秦朝,法律明确规定,不孝就是死罪。
汉代的《汉律》规定,对于不孝之罪处斩枭刑。
东汉不孝罪的内容有一条就是“与母别居”,说的是跟父母不在一起居住,就会犯不孝罪,严重的还要杀头。
我们现在所说的十恶不赦,就是隋朝颁布的。《隋书》首先把十恶写进了法律条文,十恶是:一是谋反,二是谋大逆,三是谋叛,四是恶逆,五是不道,六是大不敬,七是不孝,八是不睦,九是不义,十是内乱。
这其中,涉及不孝的就是恶逆。
恶逆是什么:就是殴打父母的,殴打虐待父母致死的,以及杀害叔伯父母,姑,外祖父外祖母的,凡是有这样行为的,就得处死。而且是不能赦免。并且沿用至今。
最近有位榆林男子把母亲活埋,就是属于十恶不赦的罪行。
在过去,不仅要被杀头,还要被弃市。
弃市,就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弃市,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
弑父弑母是大罪,其实在古代,只要父母到县衙告儿女不孝,即忤逆,只要被确定为逆子,所领的极刑比凌迟还要残酷,即是“剥皮揎草”、“磨骨扬灰”。剥皮是将罪犯的头顶头皮剥开,灌入水银,于是一张完整的人皮会剥落下来,然后将人皮内塞满灯草,制作成人样,送到邻县去游街,以教育民众,千万要孝敬父母。而脱去人皮的罪犯,据说一时不会死去,在失去了人皮的保护后,微风吹上去便是剧痛,罪犯死亡后要将骨头磨成粉,随风四散,所以这种刑罚就叫“剥皮揎草、磨骨扬灰”。因此弑父弑母基本上是死罪,凌迟是肯定的,甚至还有上述更厉害的刑罚。但一般是凌迟,谋杀祖父母du、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就要凌迟,俗称“千刀万剐”,是中国酷刑之一。刽子手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分成数百至数千块,用小刀逐块割下来。
北大学子弑母案,给我们什么启示
爱的方式 ≠ 爱!
一个人的成长,其本质上是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性格养成以及社会各种现象,都是逐渐形成的。所谓有果有因,因果相续。所以,对于恶行要防微杜渐,等到出现重大事端,就悔之晚矣。
不由想起《易经》坤卦的启示。
《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用今天的话说,意思是,积累善行的人家,必定会有多余的吉庆留给后代;积累恶行的人家,必定会有多余的灾祸留给后代。像臣子杀害国君,儿子杀害父亲这种大罪,其原因不是一天之内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逐渐累积形成的,只是由于没有及早辨明罢了。《易经》说:“脚下踏着霜,坚冰将会到来。”
此处的善恶是相对泛指的概念,并非今人以现代汉语理解的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坏人好事坏事。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爱当然是善。但爱与爱的方式却是两回事,爱是情感,是内在的因,而爱的方式是行为,是外在的果。内在的情感只能通过外在的行为被感知。善因不必然导致善果。具体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即家长爱的方式,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则是善,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则是恶。
更严重的问题是,儿童对于爱的感知是行为的,感性的,甚至完全是机巧利益的。随着经验的逐渐丰富,青少年对于爱有了更深的理解,但依然无法完全理性。当然,现实情况是,即使我们成年了,又怎样了呢?!
事实上,当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爱而行管理教育时,孩子们感受到的大多数情况都并非“善”行。除非在极特殊情况下,如危险来临之际所彰显的无私无畏,年幼子女才有可能直接感受为父母之爱。网络上边哭喊边练琴边嚎啕边作业的视频比比皆是。令人莞尔忍俊不禁之余,我们大都没有意识到,其实中间都隐藏了不小的成长危机。如果儿童成长过程中长期感受到的是有“恶母”相伴,就会留下“仇母”情节。即使长大了,意识中理解了当年父母的良苦用心,但其潜意识中的心结依然会以隐蔽的方式继续泛化,一旦条件具足,这颗种子便有可能在其它方面以我们无法意料的方式释放出来……因此,家庭教育要务必留意“趋势”与方向”,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另一方面,我们中间又有几个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是真正理性的呢?!有几个家长不是基于对自己的贪爱,进而外化为溺爱孩子,却浑然不觉的呢?!我们都清楚,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如意处十之八九。不顺的时候需就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或忍耐,或化解,以度过危机。古话说“易子而教”。可实际情况是,今天的学校,今天的老师,还有几个敢于拿起戒尺行使惩戒权的?!原因一目了然,我们都心照不宣,无需赘言。可长此以往,缺失了挫折教育的孩子们,哪里还会有一点点承受能力?!
竞争激烈的世界当然需要我们在关键时候逼孩子一把,关键时候守住底线,不妥协!但同时也绝不可因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就能够理解家长的用心,进而更应该所谓“感恩父母”。注意,这彻头彻尾地完全是两码事!正如小孩子只能感受到良药之苦,却无法真正理解良药之良。毕竟,理解绝不是想当然的一厢情愿,而需要双方拥有相同或类似的背景和体验。
回到坤卦文言。积善之家的“善”,是通过趋势的观点来强调“积”的重要,并且以“必有”来下断语,以此提醒我们多加注意。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家长如何平衡自己爱与爱的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领悟。
总之,我们每个人作为行动主体与道德主体的角色,须时时铭记,自己负责才是人生的重点。
原创分享,敬请关注!
(配图:体育中考在即,为了拿A,家长们很感激五十多岁的侯老师对孩子们下手之“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