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宰相王溥的《牡丹诗》,虽然写的是牡丹,但读后让人很生气
今天,偶然间翻到一首小诗,出自宋朝宰相王溥的笔下,这首诗写得还不错,但读后让人感觉很生气,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这首小诗:
《咏牡丹》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这首诗的主题是咏牡丹,但是开头两句却先说了枣花和桑叶,王溥说枣花虽然小但是能结出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
可笑的是牡丹花,花朵虽然硕大无比,看起来很好看,但是花谢了以后就枝头就空了,王溥用对比的手法赞颂了枣花和桑叶,然后狠狠的讽刺了一下牡丹,说牡丹花开一场终究是一场空!
乍一看这首诗,不少人会觉得宰相王溥说得真对啊,堪称真理,枣花能结出鲜枣供人们使用,桑叶能养蚕织出华丽的衣服,但是牡丹只会开花,最终花谢后就什么都留不下了!
可仔细一想,其实王溥在偷换一个概念,那就是如果说枣花还勉强算是花朵的话,桑叶连花都算不上,有什么资格和牡丹相提并论,即便是枣花,没错是能结出果实,但是你听说过有人月下赏牡丹,有月下赏枣花的吗?
牡丹花存在的意义就是供人们鉴赏的,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们的精神,你让它和枣花桑叶一样有更多实际的作用,牡丹只能幽怨的说一句:臣妾做不到啊!!!
正所谓诗言志,宰相王溥之所以写这首诗其实也表明了他个人的一些人生志向,那就是一切从实际利益出发,而不在乎那些比较虚幻的东西,换句话说宰相王溥是一个识时务只讲究实力利益的人,为何这样说,我们可以看看王溥的人生经历就能明白了!
王溥生于五代十国后期,他原本是后周的大臣,曾经很受后周太祖郭威和后周世宗柴荣的信任,在柴荣当政后期,他已经官至宰相了,后来随着后周世宗驾崩,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正所谓主少国疑,柴宗训只有七八岁岁,根本无力掌控后周天下!
作为政治老油条的王溥也敏锐地察觉到后周即将改朝换代,于是他倾力结交当时掌握后周军事大权的赵匡胤史书记载他:王溥阴效诚款,意思说他偷偷的私下结交赵匡胤,和赵匡胤眉来眼去,勾勾搭搭!
果不其然,后来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发动兵变,随后赵匡胤带领重兵返回京城,王溥作为世受后周朝廷恩惠的宰相,竟然降阶先拜,用现代话说就是王溥看到赵匡胤进了宫,就屁颠屁颠的跑下阶梯下跪欢迎!
堂堂后周宰相,这表现是多么厚颜无耻,后周太祖郭威要是泉下有知,估计能气得诈尸,自己咋选了这么个软骨头来当做宰相,而后周世宗更是把王溥当做顾命大臣,原本是希望他能辅佐幼主柴宗训管理后周天下!
没想到赵匡胤造反,王溥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他第一个选择了投降,后周的其他臣子一看宰相大人都带头投降了,那我们还抵抗什么,纷纷选择臣服于赵匡胤,于是赵匡胤轻而易举的掌握了整个后周朝廷,顺利的取代后周,建立北宋!
而王溥作为第一个反水的后周大臣,自然获得宋太祖赵匡胤的青睐,依然做他的宰相,只不过他的身份从后周宰相摇身一变成了北宋宰相,皇帝换了,但是王溥的荣华富贵却一直没换,不得不佩服王溥的见风使舵!
也难怪他会在诗歌中拼命吹捧枣花和桑叶而贬低牡丹了,如果说牡丹代表的是忠君爱国的高风亮节,那么枣花的果实和桑叶产生的蚕丝就是实打实的富贵荣华了,为了荣华富贵,再好的高风亮节算得了什么,对于王溥而言,不过是虚名而已,不要也罢!